曹美仙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東社學校 江蘇南通 226322)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旨在幫助小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應用于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小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促進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能力都獲得增強。這種教學方式將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和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從而讓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獲得大幅提高。這種教學方式明顯優于以往由教師提出問題、給出答案、講解原理及公式的傳統教學方式,能夠讓小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并將所學知識有效地運用起來。[1]
雖然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也會提出一些關聯現實生活的問題,但是并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解答時間,還是下意識地沿用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數學知識程序化地灌輸給小學生。這讓以往“提出問題、給出答案、講解原理”的教學方式沒有本質上的變化。這樣的課堂還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使學生只知道被動地接受教師給予的知識。學生的學習熱情受到打擊。并且,教師在教學中過于強調算數方法,而忽略了解方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不能有效地抓住重點。這也很不利于學生學習熱情的建立。
正確的教學理念是進行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要具有這些理念:應以課堂引導者的身份,去引導小學生進行學習和思考問題;應看到每個學生的個性和閃光點,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并能主動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應讓學生知道解決問題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數學的自主實踐能力與應用能力。總之,教師要以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為主進行教學活動,而不是將知識和理念灌輸給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喜歡數學而愿意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而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將學生感興趣的相關內容融入教學,讓數學變得有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應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提升,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
例如,教師在講解《升與毫升》時,就可提前準備好一些供學生思考的問題,如“生活中哪些東西是以升或毫升作為計量單位的?”“什么東西的計量單位是升或毫升?”等。然后,教師可讓學生去討論答案,自己從旁輔助和引導學生,從而讓學生自主地思考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適當設置一些小學生感興趣且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將學生的日常生活帶入到數學教學中,并讓學生來解決和思考這些問題。但是,教師應注意不要將偏離學習內容的無聊問題引入,以免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教師提供一個情景,讓學生提出問題并加以解決的時候,要注意教會學生從信息中提煉出有用信息的方法。這也是學生很重要的一項能力。因為小學生年齡較小,如果教師不加以引導,他們很可能會從無用信息中提出一些無用的問題,浪費了教學時間。
例如,教師可提供這樣的情景:“在漂亮的玩具店里有3種玩具,其中玩具車有32個,每個15元;玩具熊6個,每個30元;洋娃娃55個,每個25元。小朋友多想都帶回家啊。”這段情景描述中就有很多無用信息,而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有用信息中提出問題,如“每種玩具分別可賣出多少元?”“所有玩具加在一起可賣出多少元?”等。而當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認真地對待,利用數學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從而幫助學生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鼓勵學生相互探討,讓每個學生都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讓每個學生都能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分享出來作為素材,并讓每個學生都能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師則可以從旁加以引導。教師在完成某一部分的數學知識教學之后,還應該督促學生進行復習和應用,鼓勵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應用到他們自己的生活中去。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了“米、面積”這部分知識后,可讓學生去測量日常事物的高度和面積等,并讓學生對他們的測量情況加以總結和一起分享。再如,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和家長常常一起外出購物,教師就可鼓勵學生在購物過程中運用所學的加減乘除知識,幫助家長計算價錢。這些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去解決生活中問題的實例,不但能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解決問題教學方式對提升小學數學日常教學的成效,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數學知識和小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讓小學生對數學學習有更多的期待,從而愿意更用心地學習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應該注意讓數學知識融入學生的生活,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教學相結合。教師對于小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也應該認真對待,不要去固化學生的思維,而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對遇到的數學問題提出多種解決方法。教師實施這些教學策略,將能夠有效地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欲望,讓小學生喜歡數學和愛上數學學習,從而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