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靚
(山東省日照市濟南路小學 山東日照 276800)
“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基于立德樹人開展教學能督促教學、培養學生,促進教學的完善,幫助學生獲得發展。
教師是教學工作的組織者和開展者。教師的工作能力和信息化應用素養決定了信息化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我國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應用方面分為三個梯度。第一梯度:教師有足夠的應用經驗,在大多數信息化環節都能做到有效開展,完美呈現;第二梯度: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方面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和運用手段,但沒有足夠的開展經驗,對少部分信息化教學環節熟練度不夠;第三梯度:教師對信息化的操作不熟練,對此模式比較陌生,也不積極,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在信息化教學的視角下,教師的能力和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此模式的順利開展和運行。教師之間水平的差距會導致班級與班級之間的教學出現差異,從而無法保障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和發展。
傳統教學模式在我國教學體系中根深蒂固。許多教師難以適應信息化教學。尤其是對于許多年齡較大的教師,他們的教學帶有強烈的傳統教學色彩。同時,信息化教學的開展和實施,需要教師轉變課堂模式、備課方案、教學支撐和主導等多項內容。它的進行對教師而言極具挑戰。部分教師難以接受此模式,從而導致信息化教學處于被動地位。此外,部分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有偏見,認為它只能用來聽音樂和放電影,從根本上對它產生了錯誤的認識。
信息化教學開展的效果與傳統教學模式有非常大的區別。然而,從現階段來看,許多信息化教學課程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是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學節奏不恰當和信息化內容選擇不合適等等。效果的不理想使得信息化教學無法發揮最大的作用。
信息化技術的運用能幫助教師將難以呈現和理解的數學內容轉變為數學模型。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節“觀察物體(二)”為例,此章節的核心在于學生能通過對物體的觀察準確畫出物體的三視圖。此章節有一定的難度,其對學生的想象和思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師可以將書本上的圖形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3D演示,通過變換角度向學生展示不同角度下圖形的變化。通過對比,學生就能了解一個面在不同視角下是如何呈現的。這就大大降低了教學難度,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和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固態的圖形通過信息化技術變成了動態,從而通過搭建模型促進了學生對內容的學習和掌握。[1-2]
思維是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對知識的思考探究中逐步發展的。實際的教學工作應以學生的思維激發為目標和方向。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5節“三角形”為例,章節內容涉及了三角形的穩定性質。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除了三角形,還有哪些圖形具有穩定性?生活中哪些物體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將這些物體制作成其他形狀可以嗎?在學生思考過后,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圖形模擬,如將衣架模擬成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并進行穩定性測驗,最終得出模擬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思考,再通過實際模擬使學生驗證和糾正自己的猜想,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
小學生難以理解和消化抽象的知識。因此,教師可以有效利用信息化技術,化抽象為具體。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4節“比例”為例,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比例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還原,如利用地圖、實物等將抽象的比例做具體化處理,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理解和學習。[3]
信息化的開展和實施能有效降低教學難度,促進知識多樣化的呈現,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多采取有效策略,以實現信息化的作用和意義。筆者提出的策略希望能得到廣大教學工作者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