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紅
(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太平川鎮第一小學 吉林松原 131506)
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模式尊重了生生之間的差異性,旨在發揮學生的優勢與特長,實現個性化發展,符合當前新課改背景下的新要求。古代的思想家曾提出過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時,要不斷分析與總結經驗,思考是否在實際教學中落實了素質教育,是否在日常教學中考慮了學生的不同需求。由于傳統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很難符合當前新形勢的發展。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時,應注重利用分層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雖然,學生是班級整體的組成部分。但是,教師在教學時,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否則容易形成學生學習狀況高低不同的現象。這是因為教師在教學時,沒有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而出現的不良現象。所以,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他們能積極主動參與進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會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而傳統的預習方式并不能將學生的學習特點充分發揮出來。例如,安排中等難度的學習內容,很容易使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感覺學習困難,而失去自信,從而放棄預習。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又因內容太過簡單,而學習不了新知識,使預習成為一種擺設。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并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安排不同的預習任務,使班級中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預習中有所進步。例如,教師在教學《背景的春天》這篇課文時,可以要求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熟讀課文;對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稍微增加一些難度,為他們巧妙的設計一個問題,讓他們圍繞這一問題走進課文閱讀中;對學生能力較強的學生,要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能夠分析和總結這篇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中心主旨。這樣,通過不同的預習內容,不但可以樹立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1]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依然采用統一的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分層教學將沒有了任何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都可以完成學習任務。小學時期的語文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教師所講的的每節課,都有不同的知識點與教學大綱。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大綱的要求,以不同層次的學生為核心,制定出與之相符的教學目標。例如,教師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時,可以為學生制定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讓學生讀懂第五段,并能夠回答課后第五題和第六題;第二個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文章中心主旨及寫作手法;第三個目標是利用文章問題開頭的寫作手法寫一段話。在這三個目標中,前兩個目標很容易完成,第三個則是進階教學目標。教師利用這種不同的教學目標對學生展開不同的分層教學,促使學生在不斷挑戰下一個學習目標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2]
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依靠教學大綱展開教學活動,沒有重視課堂教學的測評環節,而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中,教師要認識到測評環節的重要性,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當前,雖然很多教師都能做好備課環節,卻忽視了學生的課前準備,即使有的教師認識到了課前準備的重要性,卻忽略了測評這一重要環節。測評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層次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標準進行。例如,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主要以完成度來進行衡量,并以鼓勵和激勵的方式,樹立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而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則要求他們能夠讀準文中所出現的生字、詞,作為測評標準,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對他們的測評要求是能夠流暢的朗讀全篇課文。[3]
總之,由于學生家庭環境、個體發展速度及外界因素等影響出現差異性,是不可避免的事實,而分層教學方式是教育推進的必然產物。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分層教學方式教學,不但可以幫助教師優化教學環節,突破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認清自我,提升自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樹立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從而促進全體學生語文成績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