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 雁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佛山 528000)
職業核心能力是從事所有職業共同需要的能力,具有共性,是伴隨人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可遷移到任何領域使用的技能,包括與人交往、溝通表達、團隊合作、信息處理、解決問題等5 項具體技能。相對應的專業能力則指具體行業具體崗位所需要的具體職業能力。它決定勞動者能否在某一專業、某一特定崗位勝任的問題。過去幾十年學校在專業群建設和課程設置上普遍側重專業知識的講授和專業能力的培養,對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的公共課存在偏見、輕視,比如排課到最差的時段,安排超大班型授課等方式,導致教師和學生一定程度上重視專業課,忽視公共課。長此以往致使高職院校公共課建設滯后,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升,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不能滿足企業長遠需求。
(1)功能定位準確但落地難。從公共課開設的課程名稱來看,課程都是圍繞著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設置,均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服務、為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服務。在公共課與專業課的關系上,基本認同公共課為專業課服務,希望共建課程體系,共同實現課程體系的落地,但這些處于前期準備或者是理想籌備階段,真正的落實不能單純的依賴教師的責任感和自覺性,更需要學校科學有力的制度支持。
(2)課程種類齊全但不系統、不穩定。除思政和體育課外,國家未對公共課程開設做硬性要求。學校綜合企業、學生的需求選擇開設社交禮儀、計算機應用、職業規劃發展、企業管理、歷史人文、英語、數學等課程種類,基本涵蓋職業核心能力的指標方向。但是大部分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課,所以提供的學位數有限,學生受到的培訓也并不系統,往往是哪門課程好拿學分就學什么。另外受開課教師自身的影響,課程的開設也不穩定。不利于學生在校期間有計劃、有步驟地提升。
(3)逐漸被邊緣化。由于歷史原因長久形成的重視專業課,輕視公共課的學習觀念還在左右著很多學生,具體體現在對公共課隨意逃課、睡覺、玩手機。學校也將課程安排在學習效果最差的時段。公共課教師常年在專業課教師下班后才上班,精力不濟,心理上也不平衡,久而久之缺少了應有的激情和動力,教學模式單一,不求變化,只滿足于規定的教學任務。這種惡性循環導致公共課越來越被邊緣化。
(4)與專業結合不緊密。學校“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人文藝術欣賞”“創業教育”這些課程各專業通用開設。《高等數學》按照專業大類開設。從企業和學生的反饋來看,公共課程內容的設置和講授方式并未結合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專業課教學和公共課教學各自為政,公共課教學依舊采用學科式的教學方式,授課內容與專業沒有結合點,滿足于理論的講解,不解決專業的實際問題,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導致學生厭學、低分。
(1)從思想上讓學生重視公共課程。首先對新生進行入學教育,不僅讓他們知道所學專業為何,更要讓其有全局觀,明確知道應該學什么、怎么學。既知道要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又要掌握職業核心能力,這樣才能不局限于一種專業、一類崗位。“專才”與“通才”的通道就是掌握職業核心能力。這是真正地為學生長遠打算,不局限學生的視野,不固化學生的思維。其次使其知曉公共課對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2)公共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協同開發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以往專業系部開發課程以本系專業教師團隊為主,兼收企業一線人員,只開發專業課程。基于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專業系部可以專業核心課程為引領,協同公共課教師共同開發綜合課程體系,針對職業核心能力指標設置教學模塊,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6 大指標指向的若干個課程模塊進行學習,課程可由專業課教師擔任,亦可請企業授課,還可請公共課教師進行講授。
(3)打造基于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公共選修平臺,拓展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學習的途徑。以2019—2020 第二學期為例,學校在校內開設了123 門公共選修課,其中68 門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為主;在網絡智慧樹平臺開設了53 門公共選修課,其中43 門為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方向。在大面積開設職業核心能力課程的前提下,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也引領了學生的學習方向。
(4)利用校園文化實踐育人的載體,公共課教師積極投身第二課堂,聯合舉辦各類競賽,共同參與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考核與評價,更好地完善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功能;通過指導社團和第二課堂活動,有意識地將職業核心能力的指標設計進比賽項目,通過點評進一步灌輸、指導,提高學生培養自身職業核心能力的意識和積極性。
5、推進公共課程教師專業化建設進程。公共課教學要實現提高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教學目標,必須對公共課教師進行必要的專業化訓練,幫助其樹立為專業課教學服務的理念,與專業課教師一道參加校企實踐活動,尋找公共課與專業課的融通點,有針對性地了解所授課專業的行業背景和特點,以此確定自己所授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把學生從枯燥的公式、抽象的理論中解脫出來,提高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全面提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