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武 鐘翡 周曉杰 陳引珍
摘要:牡丹是名貴花卉和大宗中藥材,牡丹籽油中亞麻酸含量高達42%以上,因此牡丹是多用途經濟樹種。值此北京百萬畝造林工程開啟“養護模式”之際,牡丹作為不可多得的林下經濟優質素材,其先天優勢決定了可以在幾個重要國民經濟領域跨界延伸。所以,有必要在近年首都林下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發揮牡丹在觀賞、藥用、食品、文化方面的獨特綜合功能,在百萬畝林地上打造生態產業,促進人工林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生態林養護與社會和諧共贏。
關鍵詞:牡丹;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
牡丹作為芍藥科灌木,素有“國色天香”之美譽,是我國特有的名貴花卉,在觀賞植物領域有1 600多年的栽培歷史。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牡丹皮可以“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列為中品,可見2000多年前牡丹已經入藥。而《詩經·鄭風·溱洧》將國人對牡丹的認識上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千百年來,國人眼中的牡丹,花大盈尺,七彩斑斕,象征繁榮昌盛,富貴吉祥。所以牡丹在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認知度。然而,更為值得大書特書的是,2011年3月29日,衛生部正式批準牡丹籽油作為新資源食品,意味著牡丹籽油可以進行批量化生產,進入食用油行列。
1政策導向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意見》(國發辦[2014168號)要求,進一步加快我國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總體目標:力爭到2020年,建成800個油茶、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重點縣……木本油料種植面積從現有的8×106發展到1.33×107,年產木本食用油150萬t”;“要組織開展核桃、油用牡丹、元寶楓、文冠果等木本油料樹種資源普查工作……要把發展木本油料產業與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以及地方林業重點工程緊密結合,因地制宜擴大木本油料種植面積。”
2現實需求
2012年,北京市作出實施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工程的重大決策,經過4年努力,利用了2.4萬hm2建設用地騰退、廢棄砂石坑、河灘地沙荒地、坑塘藕地等植樹造林,共計造林7萬hm2,北京平原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已由過去的14.85%提高至25%,生態承載能力顯著提升。“百萬畝造林工程”竣工后,從2016年開始全面開啟“養護模式”,新植林地就進入精心養護階段,市、區財政每年支付占地補助每年1000~1500元/667m2,管護補助每年4元/m2,總計超過50億元,從長遠來看,將是一筆巨大開支,養護工作的可持續性隨著經濟狀況的波動會受到難以預估的挑戰;另外,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后,產生了7萬多農村富余勞動力,其中1.3萬名可以加入長期養護隊伍,4萬名可以吸納為季節性綠地養護工,尚有近2萬名勞動力需要安置。所以,“造林后怎樣實現良陛循環、和諧發展”成為各級政府和有識之士必須考慮的難題。
3難題破解
百萬畝人工森林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蘊含了豐富的資源。若要本工程實現持續生態效益,要著眼于林地空間和生態資源,積極謀劃,創新思維,按照植物群落演替規律,因勢利導,打造生態產業,實現人工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我良性循環,并通過創新產業擴大農民再就業渠道。所以,搞好林下經濟是實現后續養護工作長期可持續性的可靠途徑。
3.1林下經濟概念
所謂林下經濟,就是以林地資源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條件,進行合理的林下種植、養殖,相關產品采集加工和休閑游憩、科普教育、園藝保健等與森林景觀利用相關的活動。林下經濟在北京地區并不鮮見,早在2008年,位于順義區楊鎮的北京青神園林苗圃基地,就通過林下養雞,取得了可觀的收益;門頭溝區齋堂鎮、妙峰山鎮等地在發展山區林下發展黃芩種植產業;房山區河北鎮,種植大馬士革玫瑰,制作玫瑰花餅,深加工成精油和花露及玫瑰系列化妝品;大興青云店鎮林下建立了67hm2食用菌基地。
3.2林下經濟發展條件
發展林下經濟必須滿足以下3點:一要適合林下種植或養殖,與生態環境治理不矛盾,能和諧發展,相得益彰。其次是能帶來經濟效益。這又必須滿足:其一,適合大規模種植或養殖;二是要產業鏈完善;三要市場潛力巨大。目前在北京較為成功的有林草、林菌、林藥、林牧模式,但創新程度不夠。
3.3林下牡丹產業
油用牡丹是最適合發展林下經濟的產品之一。首先,牡丹適合林下、溝峪和干旱地區種植。根據多年觀察,北京區域均可種植鳳丹系列品種;延慶、門頭溝、懷柔、密云山區可以種植紫斑牡丹系列品種。牡丹在全光下,特別是在炎熱夏季,種植在大興、海淀、順義平原區域的鳳丹,葉片會產生光抑制,發生焦邊、卷曲,光合作用急劇減弱,生物量積累受到限制。在郁閉度0.3~0.6的喬木林下,牡丹葉片保存良好,光合作用指標明顯優于全光下植株,而且綠期長,枯落期較全光下植株延后17天。按照《中國牡丹全書》記述,“矮牡丹分布于海拔1220~1470m的半陽坡、半陰坡及陰坡疏林下灌木叢中”。“紫斑牡丹在海拔1350~1510m的溝掌、梁半陰坡(東北坡)或陰坡雜木林下呈星散連片分布”。“大多具有喜溫耐寒、宜高燥懼濕熱、喜光以及稍耐半蔭的習性。紫斑牡丹表現出較強的耐蔭性。”
其次,牡丹是多年生植物,耐干旱、耐貧瘠,一次種植,多年收益,管理成本低。牡丹用途多樣,花可賞,可以豐富森林景觀,同時香氣濃郁,沁人心脾,是觀光旅游的亮點;根可采制丹皮,作為大宗中藥材,5年生667m2產值達1.2萬元;牡丹花瓣和花蕊中含有的18種氨基酸有8種為人體必需,以及多種維生素、糖類、黃酮類及多種酶,牡丹花蕊茶和花瓣茶也具備極高的開發價值。
尤其重要的是,牡丹籽油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氨基酸和蛋白質,特別是其中的a-亞麻酸含量高達42.35%。a-亞麻酸是一種多不飽和脂肪酸,是構成人體腦細胞和組織細胞的重要成分,是人體不可缺少的自身不能合成又不能替代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有“植物腦黃金”之稱。跟其他植物油相比,油用牡丹具有產量高、出油率高、油質高等優點。就亞麻酸的含量而言,花生油是0.4%,橄欖油是0.7%,菜籽油是8.4%,大豆油是6.7%,茶油是1%。作為高品質食用油,現在市場價1000元/kg,按照667m2產牡丹籽240kg,產油48kg計算,油用牡丹667m2產值就是24000元。
顯然,牡丹產業市場潛力巨大,開發前景廣闊。目前規模化開發牡丹的產業鏈正在趨于完善,因此,結合北京市百萬畝生態林建設工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牡丹將大有可為。林下種植油料牡丹,667m2僅靠銷售牡丹籽就能增收約4000多元,節省了除草人工成本,還會帶來其他間接經濟效益,如農業休閑旅游、牡丹籽殼的利用、牡丹花蕊茶和丹皮等經濟收入。
4結語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若結合北京平原造林在林下發展油用牡丹,不但能帶來顯著經濟效益,而且也能極大提高人工林的景觀效果,推動農業休閑旅游的發展。由于牡丹全身皆是寶,林下種植牡丹是一項改善農業種植結構,投入少、見效快、效益高的好產業,同時可緩解食用油60%依賴進口的現狀。通過林下種植牡丹,利用首都科技優勢,研發牡丹材料的深加工產品,優化有效成分提取工藝,使之向食品、藥品、化妝品領域延伸,并展現牡丹產品的文化內涵。將牡丹產業融匯于首都林下經濟,以生態產業支撐生態保護,通過延長產業鏈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社會和諧。
(收稿:201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