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偉
摘要: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這就使得城市的規模、經濟、產業等都不斷壯大,導致人口過度集中,城市生態環境高度破碎,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生態系統之間的平衡被打破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造成了人居環境出現危機,迫使人們不得不認真思考,如何平衡社會、經濟與人居環境等之間的關系。主要結合生態學相關理念與路徑對城市環境進行生態修復提出一些意見。
關鍵詞:生態修復;城市;生態系統
城市是在歷史長河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斷演變而成。它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文化、政治、經濟等。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建設成為當時建設的主流,很多人從農村進入城市,這就使得城市的規模、強度、硬化設施的建設面積不斷擴大,城市中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差。原有的自然山水等都被人為地開發利用,失去了原有的穩定性。自然山水、濕地、綠地等都是自然界留給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將不可能完全恢復,同時它們也是一個城市人文靈氣的自然載體,可以為城市帶來生態、社會、經濟等價值。人為毫無節制的開發,導致城市的生態平衡呈現出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人類最終走向滅亡。所以,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恢復是改善城市環境和人居環境的關鍵。
1概念的界定
1.1生態學
生態學主要就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學。世界上任何一種生物出生、生長、活動等都需要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這個環境中包括了空間、物質、能量等;世界上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一種生物之間都存在著協作、競爭等關系,植物、微生物之間同樣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這就不難看出,人類在滿足自身利益時不斷向自然索取,到一定時候大自然一定會反過來影響人類的生存。
1.2生態修復
對于生態修復的定義,在現階段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不同的學者對于“生態修復”有著不同的觀點。但是在國際上主要把生態修復的概念定義為通過一定的人為干涉,去幫助已經退化或者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恢復的過程。
1.3城市生態系統
對于城市生態系統來說,主要是由于人的融人,在人與城市的環境關系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一種統一的關系。城市生態環境主要由人的活動、自然環境和社會關系等組合而成。在城市生態環境中,人是這個環境中的主體,人對于日常所需的物質和能量就是從自然環境中獲取來的。而當人們利用完所需的物質和能量時,產生的污染物總是不經過處理就排放到大自然中,長久以來,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很大,破壞城市生態環境的穩定性。
1.4城市生態修復
自然資源是城市的天窗。城市生態修復就是要科學地、合理地去保護城市中的自然資源。在此基礎上,通過自然修復為主、人為恢復為輔的方式,去提高城市自然環境系統。主要修復城市中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綠地、水體、山石等。如對于城市中的工業廢棄地,可以通過恢復和再利用的手段去處理。這樣可以做到人與城市和諧發展,恢復城市中自然環境的穩定性,建設人、城市和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
2城市生態環境修復
2.1城市生態環境的評估
在對一個城市進行生態恢復之前,首先要了解該城市的生態環境現狀,對該城市中不同環境做出全面的認知,把需要保護或者沒有被破壞的環境進行科學的劃分保護等級。接下來再結合所在區域的地理位置條件,如天氣、降水、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等自然條件,同時科學地區分出城市中各區域自然資源承載力的程度,從而找到城市中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而對城市生態環境進行評估,是對城市生態環境恢復的必要前提,側重點主要是為了恢復、改善、提高城市中的生態環境的平衡。以調查城市自然生態歷史狀況、演替過程、自然生態為基底,結合城市發展的歷史歷程和經濟水平等作為基礎,對該城市所有規劃區域內的植物、山川、綠地等生態環境進行全面普查,通過普查收集得到的資料來劃分相應的等級,從而確定不同等級的環境因子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最終確定城市中生態環境恢復的重要區域。
2.2科學制定實施方案
制定實施方案主要是依據上述對城市生態系統評估的基礎之上。通過定性概括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來制定滿足該城市生態恢復的方案。同時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相關指標、評價體系等,進而保證對城市生態恢復的工作是科學的、有效的、系統的。
2.3系統性地進行城市生態修復
2.3.1城市山體生態系統修復。山、水、植物是構成景觀的三大要素。對于城市中的自然環境來說,山體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要素,山體不僅有劃分空間、成為景觀等功能,還反映著一個城市的空間形態,提供人們親近自然的場所,對城市的生態平衡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鎮化的規模越來越大,道路的不斷擴展等,就使得很多的自然山脈被人為地開鑿,導致山體穩定性缺失,出現山體滑坡,山體表層的植被層遭到嚴重的破壞,水土流失等,這樣不僅影響城市景觀的視覺感受,還會導致水體和空氣污染,河道水位上漲、生物鏈遭到嚴重破壞等一系列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而針對城市山體進行修復,首先要通過現場踏勘了解城市山體的實際情況(破碎程度、地質環境等),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的修復技術,進而消除山體中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在此基礎上,然后對山體的生態敏感程度、視覺的敏感程度進行分析、分類,結合不同的敏感程度,采用相應的方法去恢復(修坡整修等),使山體恢復原有的生態系統。最后在山體上需要恢復的區域栽植上鄉土植物,使自然界中物質流與能量流可以趨向平衡,最終達到恢復山體原有的植物群落,進而探索出一種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山體修復理念。
2.3.2城市水體生態系統修復。一個城市的水體生態系統主要是由城市中的河流、湖泊、水庫、濕地等內陸中特有的水生態系統。主要是對城市中水系統比較敏感的區域進行保護,在此基礎上,對城市水系統中遭到破損的河流、濕地等進行修復。修復的方式主要有依靠水生態系統本身的自我調節能力,結合生態學觀點通過人工處理的方式來修復城市的水生態系統。在進行城市水體生態系統修復時,可以結合建設海綿城市的方式。應該對城市中保持自然生態的河道和濕地加以維護,保持它原有的自然形態,要嚴格禁止城市河道“三面光”和“人工取直”的行為。要以恢復自然為主,對城市中大面積硬質性水體景觀進行自然化改造;而對于被污染的河流和濕地等,可以利用人為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等方法來凈化和改善水體,主要是了解其水體污染物的成分,然后選擇具有較強降解的本地水生植物,通過植物的凈化和降解作用,讓其水體恢復原有的生態功能。通過以上方法來逐步恢復城市水體生態系統,同時發揮城市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等。
2.3.3城市廢棄地生態系統修復。城市廢棄地主要是指由于城市的形態變更或者擴大等,導致城市中某些對城市造成污染或者影響城市風貌的土地,它是一個城市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產物,是一個城市發展的足跡。城市廢棄地主要是包括工業廢棄地、礦業廢棄地、一些廢棄的耕地等。在進行城市廢棄地修復時,首先需要全面了解城市廢棄地的類型和污染的原因,然后運用生態學中的相關方法(如物理、化學、生物技術等)進行修復,消除其潛在的安全隱患,然后根據廢棄地被污染的原因和程度,分析出該地的土壤狀況以及周邊的受影響程度,對土壤受損無法恢復的地方,可以通過回填表土的方式來恢復該地的土地自然屬性。對土壤污染不是很嚴重的地段,可以通過栽植植物來改良土壤,對植物的栽植要滿足生態學的觀念,不要盲目地追求栽植數量,而打破了植物的生長特性,弄得適得其反。合理地利用生態恢復的方式,既可以營造好的城市景觀效果,又可以“變廢為寶”,充分發揮城市廢棄地的價值,做到可持續發展。
2.3.4城市綠地生態系統修復。生態系統是一個比較穩定的系統,它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兩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個有序的系統。一個好的城市生態系統中斑塊、廊道、基質之間有比較好的連通性,它們之間通過這種連通性相互傳遞各自所需的物質、能量、信息。對于城市綠地來講,城市在建設時,城市中的綠地被大量的建筑、街道所分隔,它們之間的連通性不高,大多數都以一種獨立的形態存在城市中的角落里。所以對于城市中的綠地生態系統的修復,要把城市中的綠地通過綠廊連接起來,使它們呈現一種系統性。修復那些因為城市的發展而被破壞的綠地和那些對綠地缺失的規劃區域的綠地系統,構建點、線、面相連通的綠化配置,使得城市綠地建設成一種比較完善的生態格局。在進行城市綠地修復時,要統籌布局城市與郊區鄉村生態格局,建設城鄉一體的綠道生態系統。具體可以通過建設一些綠帶、綠廊等,加強城市中的綠地與城市周圍鄉村綠地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系,將穩定的生態要素通過綠廊等引到城市中,使得城市中綠地與綠地、綠地與濕地等之間形成完整的生態網絡。對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恢復,在滿足綠地生態系統穩定的前提下,滿足居民對綠地的使用要求和城市建設應該滿足的綠地指標,既滿足城市綠地的服務半徑,做到“300m見綠地,500m見公園”的要求。增加居住區的綠地率、城市街區綠地、林蔭道等,增加城市綠地系統的完整性、連通性。此外,在大力推進城市綠地生態改造時,要對具有價值的古樹名木進行保護。在進行城市綠地修復時,對于植物搭配要做到“適地適樹”、“生態性配置”的原則,減少大量的人工干涉,從而提高城市景觀的同時,打造系統性、完整性的城市綠地系統。
3結語
總體來說,城市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具有生命的有機體。城市中的綠地、水體、山體與人是相互依存的共同生命體。在對城市進行生態修復時應該統籌考慮城市中的每個自然要素,結合生態學觀念,通過相應的生態修復技術來對城市中的自然要素進行生態性、系統性修復。讓城市生態環境趨向穩定性,讓城市更自然、更生態、更具有特色。
(收稿: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