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版音樂課程標準》中音樂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條便強調應“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币魳繁旧碜鳛橐环N審美的存在,其審美價值已經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錢鐘書先生曾在其作《七綴集》中提到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打通部分界限。[ 錢鐘書.七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6.]通過他對通感這一修辭手法的描述,給了各位教育者或教育研究者一種啟發——音樂學習同樣可以通過多感官協作來增強音樂能力的教學活動。筆者將通過本研究來分析如何利用多通道教學法來提升學生的整體音樂能力。
關鍵詞:多感官審美通道;音樂能力;教學策略;音樂教學
一、音樂教學的審美價值
音樂審美指的是人們主觀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以及對不同音樂文化語境以及的認知。為了堅持“美育”這一教育方針以及遵循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著重強調學生的審美體驗,通過聆聽、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等途徑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互補情智,幫助學生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便成了音樂課的價值追求。
二、多感官通道與單一通道的對抗
在人們傳統認知里,普遍認為音樂是一種單一的僅僅依賴聽覺的聽覺藝術。起初,人們的音樂感受力是模糊不清的,而聆聽音樂確實可以幫助增強對音樂的感受性以此來完善人們的音樂心理能力結構。音樂同樣是一門視覺藝術,一幅生動的圖畫或是一段描述風土人情的視頻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體會和理解作品內涵。
三、音樂能力
(一)音樂能力的概念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音樂能力是指人從事音樂活動的心理狀態及心理能力,稱之為音樂心理能力,有人把這種心理能力歸與能力范疇,故亦稱為音樂能力。
(二)了解這種能力的目的及價值
一方面,了解音樂心理能力是為了更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了解發展這種能力有何益處并通過策略來提升,以便于更高效地展開音樂教育工作。
(三)音樂能力的構成
參與音樂學習活動時人們的心理活動是復雜的,故而形成了復雜的音樂心理能力結構。這種結構以音樂感受能力為核心,還包括音樂的感知能力、運動覺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音樂的記憶能力。
1.音樂的感受能力
音樂的感受能力指的是人們欣賞或接觸音樂之后有何情緒反應或者情感體驗。聽到同樣的一首樂曲,音樂感受能力強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受到歌曲的深度內涵。甚至音樂素質極高者,能夠輕易判斷作品的調式調性等。
2.音樂的感知能力
音樂的感知能力又稱為音樂聽覺能力,學習及檢驗這種能力的最通常方式就是視唱或聽唱。音樂感知能力強的人往往能容易、準確地唱出或者聽辨出旋律。
3.音樂的運動覺能力
運動覺又稱動覺,是指身體的運動和位置變化的感覺。音樂的運動覺能力即人們俗稱的節奏感。人們聽到音樂音響后,身體運動技能進入狀態,并將其轉化為身體一張一弛運動的能力。
4.音樂的想象能力
音樂的想象能力是指聽覺思維的音樂造型能力以及音樂聽覺思維向其他各種思維的自由聯想能力。這種能力強的人,一般有較高的靈活性,思維具有發散性,且容易有創新性思維。
5.音樂的記憶能力
音樂的記憶能力是指大腦聽覺思維的音樂表象儲存能力。比如記憶音樂的主題、旋律、歌詞或曲譜,從而對音樂獲得整體的感知。
四、利用多感官通道提升音樂能力的策略
(一)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策略
音樂的感受能力就是人們常說的樂感,樂感的核心是對音樂發生情緒反應的能力,情緒反應越豐富,感受能力越強。提升樂感,我們就可以利用聽覺通道加動覺通道的方法來進行提升和鍛煉。節奏感的訓練是提升樂感的核心,鼓類樂器的使用可以幫助訓練學生的節奏感,此外,通過舞蹈技能的訓練通過數八拍、跟音樂的方式,也可以提升一個人的樂感。
(二)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策略
由于音樂感知能力又叫聽覺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聽覺的訓練以及注重聆聽的科學性。聆聽音樂不是一種僵化的訓練,而是一個聽覺-運動過程,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加強聽力和動覺的訓練來提升音樂感知能力。沒有一個靈敏的耳朵,就沒有一個很強的音樂感受能力。最初聆聽音樂,必須要選擇情感選擇性比較強的音樂,這樣容易引導學生產生比較明確的情緒體驗,產生相應的肌體狀態。
(三)音樂運動覺能力的培養策略
以通俗易懂的說法來解釋音樂中的動覺,可以理解為節奏運動。這個節奏運動不單單是一種機械運動,而是與自身的情緒體驗相結合。所以沒有聽覺通道的參與、視覺通道的參與以及動覺通道三通道的共同參與,是無法達到音樂運動覺訓練的最佳效果。聽是為了聽辨節奏,看是為了學習操作性機能,動覺是為了產生對應的肢體動作。
(四)音樂想象能力的培養策略
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創造力,在音樂范疇里我們理解為音樂創作力。廣義的音樂創造指對演唱作品、演奏作品的二度創作,狹義的則多指對音樂材料進行全新的組織。音樂想象力的培養離不開視覺通道以及聽覺通道的參與。營造一幅容易讓人產生遐想的畫面再配上一段讓人自由想象的音樂,此時最容易激發音樂創造力。
(五)音樂記憶能力的培養策略
記憶力是一個學生適應當下學習節奏最不可或缺的一個能力,音樂學科中亦是如此。不論是對節奏型的記憶還是對歌詞、旋律的記憶,都需要聽覺通道、視覺通道的主參與以及動覺通道的輔助性參與。尤其針對節奏型的記憶,可以配合一些肢體動作進行,比如用身邊可利用的工具敲打節奏。
結 論
音樂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它不是一種單一的藝術,而是一種多器官、多通道參與的審美活動。只要方法科學、思想正確,視多感官通道參與的學習效果肯定不容小覷。此外,音樂記憶力以及音樂創造力的培養,都有利于學生思維邏輯能力、想象力、記憶力的發展,所以利用多感官通道進行音樂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由于筆者并未奮戰在教學一線,缺乏教學經驗,導致理論較單薄,若有不合理之處,還請多多指正。
參考文獻:
[1]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李春艷.當代音樂教育理論與方法簡介[M].東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單建鑫、任志宏.音樂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孫夢園(1995—)女,漢族,山東濟南人。聊城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2019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