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一個畫家如果對山石形態構成有足夠的興趣和認識,在其繪畫中會有明顯的體現。項圣謨就是如此,他被山石內營的結構性深深吸引,不僅探索更多自然山石的多樣形態,更經過自我對山石結構規律進行組織,對山石具體特征進行深入刻畫,在不同的作品中用不同的手法表現山石形態,更突出山石形態構成的趣味特征。明人以王履“師造化”的啟示開始,重新回到自然去尋找更具有時代感的圖式。王履反思‘師古人’,不如‘師造化’,觀看自然山水的眼光更接近今人,于是更易被觸摸和理解,在繼承中國畫傳統山石理法的基礎上,突破古人山石模式化審美限制,回歸本真。本文將分析項圣謨繪畫中的山石形態構成特征,探究其所暗涵的中國傳統繪畫觀察萬物的方式及規律。
關鍵詞:山石;形態;規律
畫家對于不同景物有其表達的沖動,自然與自我有某種不可言說的暗合力。項圣謨具有對山石結構充分的認知,并主動將其構成具有自我審美趣味的規律。在項圣謨筆下山石可以是有序的,或奇特的,互相包裹而渾圓,或彼此呼應有棱角。將山石結構的豐富穿插變化根據自我認知轉換成有序形態,這種方式源于中國古代宇宙觀中的長久經驗。
中國早期的繪畫方式并非模仿自然,并不執著于展示具體的形,而是通過形態傳達人對物之為物的物性發現。“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后有性,必稟此氣,然后有形。”[]在具體事物和事物規律產生先后的問題上,古人認為事物的規律是事物產生的本質,有此規律才得以產生如此事物。必定是宇宙中各種因緣際會產生了某種規律,這種規律能賦予物體怎樣的特性,然后有此特性的物體才得以產生,有其形態。
項圣謨具有中國古代傳統造形思維所強調的理性提取規律以表現物象本質的思維模式,巖棲思訪圖詠再現了對自然山石的共時性觀照,即將眼前物當下經過人的視知覺原理當下轉換為具有抽象性,有序的形態。“萬物皆是理,生有先后,所以為天序。小大高下,相并而相形焉,是為天秩。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萬物的先后大小等各種形態均是‘天理’即上天注定的‘理’。物之生有一定的次序,一物之成遵循一定的組織結構,此所謂“天序”“天秩”也,將‘序’作為天理的存在,是物發生之規律。‘秩’是物順著天理規律而形成的具體的形,秩序感存在于萬物中,而具體萬物的各種形態,也因為秩序的存在,具有各自的差異性。
閩地多奇石,閩中山水卷可以說是一部奇石卷,以傳統游記圖卷的方式組織由于各種方式產生奇特姿態的山石,將山石結構的豐富穿插作為畫面形式語言的重點,深入到自然形態內部解析,展示出其具有秩序性的本質特征。對于山石豐富的形態用線進行了概括,有偏圓的包裹狀,長條的垂直狀,偏方的硬塊狀,類似三角伸出的形狀。出于人的幾何概括本能,對自然中千姿百態的山石進行了歸納,根據其形成規律進行類似幾何抽象的概括,體現出同一物象深層的多種結構,每種結構也具有作為其獨特形態存在的意義。通過趨向穩定結構的線條,并非視覺上能覺察到的完整,通過筆墨表現具有合規性的山石形態構成,將物象的沉浸體驗轉換為對自我圖式表達的趣味。從對物象的深入觀察轉換為外物為我所用,表現個體的人對于外物思辨性的審美過程,超脫物象本身來達到自我的心理需求。試圖不以外形的真實,而以另一種真實來把握山石形態,通過具體的細節顯示其現實性,鮮明的特征顯示其真切,內容的邏輯性和關系的整體,強調其作為生命的價值,而價值的協調性使其具有時代意義。
中國人擅于對自然物進行分類與歸納,以提取最本質的特征,形態的本質則是物體內在生長的運動變化,即從‘力象’的角度認識形態。‘力象’指高度概括的形象,并非一個簡單的動態,而應是個性被典型化的結果。從自然到寫實形態,再通過歸納變形,最終達到抽象形態,寫實模仿是出于對現實的依賴,變形則是因為現實形態無法滿足心理需求,主觀構成則是創造法則。在項圣謨繪畫中的山石,通過圖式呈現各種形式在自然界不同范圍里變化多端的關系,這種合規律的造形具有獨特的力量,可以感受到畫家試圖擺脫個體意識的變動性,并試圖在這種純粹造形中追求永恒。
參考文獻:
[1][宋]朱熹《朱子文集》[M].卷五十八,答黃道夫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
[2][宋]張載《正蒙》[M].動物篇,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高夢晨,女,漢族,籍貫:陜西咸陽人,云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中國畫,研究方向:中國山水畫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