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贊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服裝學院 上海 201620)
大學教育,最重要的是立德樹人,而不僅僅是給學生講授專業知識,這不光是思政老師和行政團隊的任務,也是各學科專業課老師身上應該承擔的責任。新時代,將思政教學融入專業教學就顯得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1]高校思政工作是教育的根與魂,只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專業課作為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另一方面也是思政教育的載體,也為育人教育提供了土壤與養分。
在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會存在諸多矛盾,主要體現在學生對學校與教師的不信任而形成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情緒,課堂知識與社會環境的脫節弱化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期望,以及專業課教學方式的單一性與說教式思政教育的相互抵觸,因此難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這就需要每位專業課教師能夠理清思路,從根本上把握教書與育人之間的一致關系,讓學生們坐得住、聽得進、想得深,潛移默化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
紡織復合材料課程是本校紡織工程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選修課,課程內容從高性能纖維到聚合物基體,以及兩者之間的界面屬性與成型工藝,涵蓋了紡織科學與材料科學等諸多領域知識。[2]但由于課時少,內容覆蓋面廣,往往會造成教師在主干內容之外較難加入與思政教育有關的內容。學生在學習和掌握課程知識之余,對于其他知識的額外吸收也力有不逮。
此外,近年來傳統專業因宣傳力度以及人們的固有思想掣肘在生源上表現出來的問題也日趨嚴峻,傳統專業往往需要通過校內調劑,甚至因招不到學生而不得不被撤銷。紡織工程專業目前就面臨著招生難,調劑率高等嚴峻問題,學生們在入學之后因為對專業本質的不了解,存在著輕視甚至是抵觸等情緒。紡織復合材料課程因其應用性強,學生對材料制備與實際應用缺乏感性認知,這就造成課程“無用論”觀點的蔓延,這些都對課程思政的開展帶來了困難。
思政教育工作在傳統模式教學下較難展開,一是當前國家與社會條件的日益改善,學生受家庭溺愛的程度也逐步增加,在進入到大學后對于自身意志的把控不足,造成以自我為中心、言行過激與沖動、易受他人影響而不能明辨是非等現象。另外一點是有些學校與學生和老師之間缺乏必要的信任,認為對方是“別有用心”,這對于處理好校方和師生之間的關系就很不利。
作為一名紡織復合材料課程的任課教師,在處理學生對教師與學校信任感的問題上,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1)首先在課程教授過程中,可以跟學生闡明“信任”的重要性。例如:紡織結構復合材料的產業化程度高,信任關系作為相關企業生存的“社會資本”,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課程內容之外,結合具體案例,讓學生了解信任的含義和作用,突出信任的重要性。(2)抓住學生對于創新學分的需求,結合課程內容講解創新學分獲得的途徑,著重對學校關注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項目進行宣傳,讓學生體會到學校對于該類項目的支持,培育學生對教師和學校的信任。(3)紡織結構復合材料作為一門涵蓋了紡織科學和材料科學的基礎課程,比較看重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實踐與應用。專業課老師可以通過學校聯系與課程相關的企業,將思政教育與學校的產學合作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實習期間樹立起對學校的歸屬感,增加對教師與學校的信任感。
課程思政的一大阻礙就是學生對本專業的專業課本身興趣就不高,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除了會影響課程知識的接受,也會影響到思政教育的效果。課程“無用論”的產生,往往與學生所學和現實存在的差異有關,尤其是在理論與現實存在技術差距的專業課上較為突出。專業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向學生展示所學課程知識在現實社會中的作用,厘清其發揮作用的條件,糾正一些人心中對所學“無用論”的錯誤預設,減少學生帶著“情緒”上課的現象,也為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打下基礎。
在紡織復合材料的本科教學中,學生往往對材料的結構特征、力學模型以及界面特性的理解比較淺顯。當學生利用課堂所學去實踐應用時,就會想當然地去判斷,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需要通過科學、理性的分析,一方面向學生展示紡織結構復合材料如何在現實社會中得到應用,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另一方面在教學時不應局限于傳統的課本教學,在教學內容中適當引入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讓他們認識到教材內容與先進技術之間的差距,從而激發學生對新技術、新應用的興趣。除此之外,設置專業課時,可以在課堂之外開展“第二課堂”,組織學生前往相關企事業單位走訪參觀,或設置案例,讓學生實際策劃調研,讓他們直觀感受到本課程的實際應用價值。
專業課因其理論性,教師往往會忽視教學方法的拓展與改革,更何況將課程內容與思政內容相結合,因此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對于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尤為重要。
在紡織復合材料加工工藝這一章節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爭論的是中國現有的加工水平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如美國、德國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如何轉變學生因專業知識限制而導致的認識偏差,就需要通過具體的實例去加以糾正。在這里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可以極大地實現案例的立體化,[3]在增加課堂生動性的同時讓學生們認識到國家的先進技術水平,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愛國熱情。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展開:(1)通過知識結構網絡圖(或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重難點,讓學生掌握較為全面的知識點,避免因片面認識而形成的消極觀點;(2)在多媒體課件中除了課程基礎知識的介紹,還可以整合國家重大重點工程中紡織結構復合材料的應用及所使用的先進加工工藝,通過視頻或圖片加以展示,讓學生對復合材料的加工過程有直觀深刻的認識,讓學生體會每一個重大工程背后國家所掌握的技術水平以及每一位為此而奮斗的科研人員所作的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3)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同時配合在線教學軟件(如雨課堂、超星學習通等),在課堂上通過發放案例分析題,讓學生自由討論,在互動教學中讓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在課后學生也可以對上課所學進行復習鞏固,通過軟件向教師及時反饋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在課上與課后都能夠受到思政教育的潛在影響。
思政教育進課堂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作,專業老師在此期間需要不斷地提升自我,對課程內容還需要把握好教書育人的方向,梳理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指導思想與行動方針。同時也要與課程內容相結合,理論聯系社會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專業信心與民族信心,進而推動學生進一步接受紡織行業,成為未來新紡織的中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