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廣文

2019年8月26至27日,第七屆廣東省本科高校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在潮州市韓山師范學院舉行。筆者有幸聆聽了地理學科組28位來自省內各高校優秀學子的授課和現場答辯,感觸良多,收獲頗豐。現就兩天的觀賽情況,談幾點個人的體會。
一、重基礎,有創新,時代性突出
1.與時俱進,將前沿科技引入課堂教學
時代在進步,科技日新月異。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讓學生愛上學習并樂在其中,是當下教師應該積極思索的問題。來自韓山師范學院的徐同學在講授《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時,正是利用智能手機的部分功能,進行太陽高度的實時教學,讓學生自主操作,體驗感十足,一下子拉近了學科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深入人心。
2.集思廣益,自主設計教具運用于課堂
課堂中,有些知識點在講授的過程中,借助教具,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直接的認知,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來自華南師范大學的黃同學,在講授《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時,以廣州市為例,自主設計教具,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研究廣州市的公共汽車路線、地鐵運行路線等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進而研究其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教具的精心設計,讓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落實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訓練有序,注重書寫、教態與發音
作為師范生,教師的基本技能例如板書、普通話的發音、語速語調的把控,甚至著裝、教態、肢體語言等細節問題,在此次比賽中,都看到了選手們的用心。來自嘉應學院的葉同學,憑借講授《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過程中的抑揚頓挫和清晰有力的標準發音,讓人耳目一新,聽課者的注意力都深深地被吸引。
二、大選題,簡評價,經驗性欠缺
1.授課選題偏大,時間把控有待提高
本次比賽,每位選手的授課時間嚴格控制在12分鐘以內。在12分鐘之內講透一個知識點,并讓學生把知識落實吃透,是很考驗教師功底的。綜觀28位選手的選題,例如,《全球氣候變化》《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工業的區位選擇》等題目,在選題上都偏大,想在12分鐘內講透,顯得相當吃力。于是便出現比賽時間結束時,知識點還沒講授完畢的情況。
2.教學局限于課本,少見實際案例補充
課本只是一個載體,過度依賴課本,課堂的靈活性便少了。例如,《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褶皺山》等選題,在講授的過程中,過度依賴課本,未能用身邊的實際案例去彌補教材功能的缺陷,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在一些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有些討論和活動的環節設計像是為活動而活動,其實質性不強。
3.部分板圖隨意,教學評價簡單
繪圖是地理學科較為注重的技能,本次比賽選手們在板書板圖的設計上,亮點不多。例如,《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在體現巖漿、變質巖、巖漿巖、沉積巖的相互關系中,板書設計上箭頭的關系指向不明確,教學思維顯得不夠清晰。另外,課堂的教學評價過于簡單,教學評價應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成長、教師專業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即使比賽時間有限,也不能忽略學生學的情況評價,以及實時的反饋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三、給“準教師”的幾點建議
1.設置真實情境,彌補教材缺陷
知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學科知識應運用于生活情境中。在教學設計中,設置的案例應該是真實的,不虛構、不假設,而且盡可能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切入,尤其是面對初中生時,更應該從初中生的視角來思考問題,才可以產生更多的共鳴進而達到共識。至于教材,不同地區采用的版本不同,有人教版、湘教版、魯教版、中圖版、粵人民版等等,不同版本在教學編排、活動設計、案例選取等環節上都各有側重。于是教材案例僅僅只是一個載體,教師應該結合當地的實際教學情況,大膽取舍,提高素材的利用率并善于利用學生自生素材,進而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
2.注重知識生成,板書邏輯清晰
對于剛踏上三尺講臺的新教師,大體總會急切于中規中矩地按照教案中的教學設計按部就班地落實各個知識點,往往忽略了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容易走向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養成海綿式思維。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審視自己的板書設計,是否有清晰的線索,前后邏輯關系是否合理,各知識點是否是學生自主生成,而非直接告訴學生事實答案,然后進行無效的提問例如“是不是”“對不對”等等。
3.側重核心素養,鼓勵批判思維
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調觀。地理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的教學過程中,無不體現地理核心素養。教師在運用地理原理組織教學時,應該幫學生厘清邏輯關系,借助思維導圖,構建知識框架體系,聯系區域的特征,提升學生的地理時空思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借助當下研學旅行的東風,多組織學生利用研學進行地理實踐力的鍛煉,進一步讓人地協調發展的理念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在教學和研學的過程中,注意保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質疑精神,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小心求證,讓自己成為更具綜合素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