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要: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經濟的支持,農業的發展可以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為此,必須在發展農業經濟管理的同時,融合新技術和管理方法,以推動農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本文討論了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管理措施,推動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創新;解決措施
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內經濟的基本保障都來自于農業的發展。農業經濟不僅影響了國家的發展,同時也對廣大農民同胞的收入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此,提高農業經濟的管理能力,旨在優化農業管理系統,以實現我國現代化發展目標。
農業經濟管理發展現狀
農村地區相比較城市地區的技術發展,比較緩慢。生活在農村的居民,對傳統生產方式產生了極大的依賴性,對新事物不具備良好的適應、接受能力。另外,農村地區采用的經濟管理模式十分落后,致使農業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無法跟上傳統農業向創新農業轉型的發展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那么為了實現農業的繁榮發展,有必要改善農業經濟的創新化管理。
第一,由于城鄉發展之間缺乏協調,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人們普遍缺乏就業機會。大部分人們都選擇去城市地區生活和發展,嚴重導致了農村地區勞動力短缺。并且,農村勞動力普遍老齡化,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產率,還嚴重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第二,小農經濟模式在我國農業中過于分散,從長遠發展角度看不具有優勢,在極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在農業管理和再生產模式的發展,同樣也阻礙了生產者的長遠利益。
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帶來的成效,是推動我國各行各業加大生產與發展的主要動力因素。但是,在一般的農業生產中,科學技術還沒有完全普及到位,在農業生產中所具備的科學含量成果相對較少,這也是造成農村與城市發展不協調的問題所在。同時,過去傳統的農業勞動力往往缺乏農業專業知識,管理者沒有科學化的營銷理念,缺少專業的人員進行工作指導,對農業市場發展信息缺乏明確、深入的了解,且市場敏感度較低。
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落后的管理模式
目前很多地區在進行農業經營管理工作時,仍然使用傳統的管理模式,這導致農業管理與新農村結構不一致,農業信息化發展也受到落后管理模式的制約。而且,許多地區建立的農業管理機制無法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導致農業經營管理效率低下。
2.基礎設施陳舊,信息技術落后
許多農村地區依舊使用落后的農業生產技術,基礎設施相對比較陳舊,導致農業經濟管理技術和觀念的落后,無法提升經濟水平。
3.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
農村地區大量勞動力轉移的問題較為普遍。大部分年輕勞動力,為了提高生活水平選擇進城務工。致使農村嚴重缺乏勞動力,使得大量土地閑置或者荒廢,也使得農產品的生產供應量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
4.缺乏高素質的管理人才
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由于相當一部分管理人員欠缺創新的管理意識、理念,也沒有足夠的管理能力,在面對社會化、工業化發展需要的時候,無法做到滿足與適應。
對農業經濟管理理念進行創新的有效措施
1.結合現代化發展的管理理念
基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新農村的建設下,我國農業經濟也在經歷快速發展。隨著農業生產工具以及生產模式的不斷改變,農業經濟的管理要求從傳統的經濟觀念轉變為創新型的經濟管理觀念,以避免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方式帶來的嚴重制約。為此,必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多方位的發展。與此同時,管理人員要不斷提高現代農產品的競爭力。通過持續改進農產品的生產質量和整體生產方式,對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和質量采取合理、有效地監管。
2.采用信息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
高度重視農業經濟的信息化管理,使經濟管理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能夠創新農業經濟管理發展模式,從而大幅度提高農業經濟的發展和管理水平。因此,農業經濟發展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是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信息化的主要內容,信息技術的發展對農業經濟體系的規范起到了有效的推動作用。
目前,一些小規模的農業生產很難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這將嚴重阻礙農業產品以及信息流的發展。應將信息技術納入農業經濟管理中,更好地促進農產品的整體分布,發揮農產品的價值,并促進其規章制度方面的全面優化。
通過對社會群體進行信息公開,并樹立其對信息化技術的正確認知,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此外,還需要提供科學的農業指導方針,以實現農村勞動力收入的增長。
3.利用互聯網技術,完善農業營銷服務體系
各個生產領域已經廣泛使用互聯網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因此,需要創新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完善工業服務管理體系。
第一,需要培養新一代的農村勞動力。地方政府可以培訓農村勞動力,讓其具備一定的創業精神,幫助其對整個農產品信息市場的重要性進行深入了解,并通過互聯網學習最新的營銷知識,進而大幅提高農產品的效率。第二,要擴大生產、加工對農產品的產業鏈,互聯網技術將成為其發展中重要的基礎保障。通過建立一定的反饋機制,了解農民的意見和建議,以促進和改善我國農業經濟管理。
4.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基于新趨勢的背景下,基于農村基礎設施的實際建設與發展需求之間的不相符,又加上中國農業經濟缺乏足夠的動力,在極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基礎設施的全面建設和發展,已經成為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的途徑。可以通過建立先進的科研機構,發展相應的援助組織和運行體系,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以提升農民的工作效率。
除此以外,地方政府應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財政支持,以實現基本市場環境與農業種植業的融合。同時,為經濟管理的轉變提供數據和信息支持,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5.對管理人員加強培訓,提高其專業化素養
管理人員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其基本素質和控制能力直接影響與農業管理有關工作的實施效果。為了實現農業經濟的有序發展,應積極加強管理人員的定期培訓和教育方法,以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效果。
基于此,相關部門的管理人員要進行定期檢查,提高管理人員的創新管理意識。比如,建立一支優秀的管理團隊和建立相關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極大地滿足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另外,應在農村基層工作中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以促進農村經濟的良好發展,通過參加定期的農民培訓課程,提高農民的生產熱情,并使農民有機會直接參與建設新農村的工作。
結束語
針對性結合科學化的經濟管理模式與社會科學技術創新,革新經濟管理工作,從而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卓婭.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模式發展研究——評《農業經濟管理》[J].植物檢疫,2020,34(05):92.
[2]丁艷芳.加強農業經濟管理的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0):95.
[3]常瑞淇.新時代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創新研究——評《農業經濟管理》[J].植物檢疫,2020,34(04):91.
[4]劉玉榮.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農業經濟管理創新路徑研究[J].中外企業家,2020(19):104.
[5]白山穩.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農業經濟管理創新研究[J].種子科技,2020,38(1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