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生”無疑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存在,和諧平靜的校園生活,往往因為他們的“攪局”而不斷激起漣漪。因此,有的班主任會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問題生”,要么“扔包袱”,勸離本班;要么“開單間”、設專座,不讓其與同學接觸;要么“簽合同”,師生達成協議,只要不搗亂,隨便“問題生”做什么……凡此種種,令師生和家長疲憊傷神,問題卻得不到有效解決。
我所在的湖北陽新縣某實驗小學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生”,但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從最初的氣惱、著急,慢慢變得從容、接納,因為我終于悟透了一個道理:教育首先是“人學”,“問題生”的問題雖然千姿百態,但他們渴求尊重、關心、平等的心態與常人無異。只有把他們當“人”看,研究人的心理、人的需求、人的弱點,對癥下藥,用時間這把“小火”慢燉,方見成效。
在長期轉變“問題生”的過程中,我也獲得了一次次成長和新生,最終找到了幫助“問題生”成長的三個關鍵詞:
包容,對待“問題生”要有一顆包容心。是否“容”得下,不僅是對班主任修養的考驗,也是對教育真心的考驗。什么樣的學生會分到自己的班級,班主任是無法選擇的,莫如把師生相遇中的每一個溝溝坎坎都當成命運的恩賜。不能只煩惱“問題生”的問題,而要想到,正是他們的存在促使我們要經常琢磨解決問題之道,鍛煉自己的口才辯才,還能從“問題生”的點滴進步中感受為人師的幸福。這個過程可以產生“鲇魚效應”,使我們的教育生命充滿挑戰和激情,不會因惰性和倦怠而“窒息”。
融和,讓“問題生”真正融入學校生活。馬克思說,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每個兒童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他們對世界有好奇、有夢想,有與他人交往交流的需求,只是他們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缺少探索未知的基礎以及追求夢想的自信。他們更迫切地需要融入集體,從集體中汲取養分、掌握方法、打好基礎、建立信心。因此,班主任要做的不是把他們與集體隔離,而是要幫助他們在內心建立規則感、秩序感,在集體中尋找可以信賴的伙伴,在學習上分層分類指導,在班級管理中大膽賦予責任,給他們獲得被他人信任的機會。
榮光,要搭建平臺為“問題生”爭取榮光。生命各有所長,教育者要因勢利導,讓學生在擅長的領域找到尊嚴和自信。學生小文因學習成績差,一度厭學逃課。我鼓勵他參加學校籃球聯賽,嘗試一兩次后,小文愛上了籃球,不僅訓練積極,還代表班級上場比賽,不上場時也能主動為隊友送水、看管衣物。小文因愛上籃球而愛上班集體,打消了不上學的念頭。雖然學業成績還有待提高,但我相信只要他堅持在班級這塊土壤汲取營養,他的生命之花總有一天會悄然綻放。在我們班,學生因為發展興趣愛好而反哺學習、提高學業成績的故事并不少。這讓我認識到,幫助“問題生”找到屬于自己的榮光,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摘自《中國教師報》 楊春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