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嘉樂 孫琦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生態環境的不斷改變,生態環境下的各方面人文環境也在隨之變遷,在變遷中形成的一系列改變就可以總體概括為生態文化。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目的,就是一定意義上的價值重塑概念。本文在生態文化變遷的基礎上,對平江歷史街道的水鄉價值重塑進行分析和闡釋,探究蘇州平江歷史街區在生態文化變遷下的文化適應方式。
關鍵詞:生態文化;平江歷史街區;價值重塑;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3-0-02
1 生態文化的變遷
生態文化變遷指的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實現人類對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護的一種生態型文化。
在遠古時期,人類由于獸性的基因存在,對于自然的態度仍然是基于統治的想法,人與自然的相處狀態也不盡和諧[1]。現如今,隨著全球人類文明的高度發展,再加上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群體慢慢開始關注生態文化轉變的迫切性[2]。這樣的轉變不僅僅標志著人類從統治自然的價值取向逐步邁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推動發展的價值取向的一種過渡,同時也標志著塑造可持續發展環境的可實施性與可發展性。
2 江南水鄉的價值
2.1 江南水鄉起源
江南水鄉的整體地理位置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指的是我國長江以南的區域,在人文地理的含義中,它又特指我國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以南的區域[3]。江南水鄉這一片區域曾經也是人跡罕至的地方,由于我國古代幾次人潮的遷徙和改造發展,最終才在明清之際逐漸發展成了我國經濟文化最為繁榮發達的地帶。也正是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鮮明的水鄉特色,所以被人們稱為“江南水鄉”。
在明清時期,江南水鄉就以其豐富的物質資源和繁榮的經濟條件而聞名,以至于王公貴族和文人墨客紛至沓來。也正是因為物質條件的繁榮,所以江南地帶的園林修葺也頗具藝術色彩,尤其是在蘇杭這些江南核心古鎮的發展下,以水鄉文化為特色發展的古鎮群也隨之越發龐大,所以現如今它們被統稱為“江南水鄉古鎮”。
江南地帶留存的珍貴的藝術文化底蘊,不僅是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文化藝術的結晶,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所以保護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水鄉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
2.2 蘇州平江歷史街區概況
2.2.1 平江歷史街區生態價值
位于蘇州東北角的平江歷史街道,整體以平江路為中心分散延展[4]。長長的青石板路由中心向外延伸,分別有大儒巷、懸橋巷等東西分散走向的小巷。在平江歷史街道上游走,會發現街區內的古跡建筑各有特色,河道與建筑和諧歸置。秉承“天人合一”的園林美學思想,在建筑藝術特色上獨樹一幟,擁有著極具地域特色的人居環境,讓人在街區內感受到最純正的江南水鄉特色。也正是如此舒適宜人的生態條件才會引得人們發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感喟。
2.2.2 平江歷史街道人文價值
江南水鄉是江南文化的承載空間,平江歷史街區的人文價值也體現在它多方面的人文成就上[5]。人群遷移發展所帶來的經濟發展給予了江南水鄉文化藝術發展極為有利的物質基礎。一座城市的人文特色需要的是居民長久以來的積累沉淀,古代的文人墨客紛至沓來,造就了江南水鄉獨特的人文特色。素以驚艷聞名的昆曲也在這里發跡,甚至在明朝時期還有“明四家”流芳畫壇,而到了清朝,蘇州的文人墨客也是人才輩出。
2.2.3 平江歷史街道歷史價值
談到水鄉古鎮的歷史價值,就不得不談到水鄉本土的歷史遺產[6],歷史遺產就是我們整個民族的精神家園和民族記憶的承載,文化遺產是強化民族形象,傳承民族文化,守護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舉措。對于作為著名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古城的一部分的平江歷史街區來說,其擁有眾多的文化古跡,如世界文化遺產耦園以及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昆曲展示區——中國昆曲博物館等等,這都是歷史留給水鄉古鎮獨特的價值。這些文物古跡,是江南水鄉文化積累下來的縮影,是江南水鄉歷史傳承的集中表現,記錄著江南水鄉的歷史和過去。
3 水鄉的價值重塑發展
3.1 水鄉價值重塑發展原因
隨著生態文化的變遷,人類對于大自然的態度也多了一份尊重和敬畏,對于水鄉價值的保護也多了一份創新。傳統的水鄉歷史文化街區(圖1)的發展要么一味地保留傳統的水鄉生活方式,要么一味地進行商業化改革,無法將水鄉歷史街區的傳統與發展相結合。也正是由于“一邊倒”的發展理念,使得水鄉歷史街區的發展在生態、人文和歷史的層面上表現出阻滯,也使得整個水鄉歷史街區的個性化發展機會逐漸消失。
3.2 水鄉價值重塑發展目的
江南地帶的水鄉文化極具地域特色,是我國不可或缺的珍稀保護型生態環境[7]。但是隨著現代生活的工業發展和人類自身物質生活需求的不斷增加,很顯然,原有的生態環境不足以滿足當地人群和社會的發展。所以對于現在的水鄉發展來說,可持續發展的價值重塑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位于蘇州的平江歷史街區正是江南水鄉古鎮價值重塑改造較為完善的代表之一。
4 水鄉的價值重塑現狀
水鄉價值重塑就是指在水鄉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方面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重塑發展道路。經歷了一番創新性改造之后的平江歷史街道,不僅僅保留了原有的生態符合生態文化的變遷,同時也滿足了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區域的發展需求,這種雙贏的戰略想法才是現如今發展傳統水鄉的正確道路。
4.1 平江歷史街區生態價值重塑現狀
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平江歷史街區的生態價值重塑道路上,為了保護當地原有的傳統水鄉特質,如今的平江歷史街區仍然保持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街巷格局和“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獨特建筑生態以及建筑風貌[8](圖2)。同時為了跟上生態和諧發展的步伐,平江歷史街區在水鄉生態價值重塑的道路上也極大限度地保留了其原有的卓越的生態環境價值,實現了街區內的傳統生態環境與現代生活發展的交融。
生態價值重塑后的平江歷史街區也因其特有的具有現代特色風韻的江南水鄉生態環境發展,逐步成為江南特色水鄉歷史古鎮中的佼佼者。
4.2 平江歷史街區文化價值重塑現狀
為了保護江南水鄉傳承的文化價值,平江歷史街區在發展街區內經濟的同時,不忘民族文化特色傳承,在街區內招商引資的同時也十分注重與蘇州傳統文化協調發展的表現形式,在堅持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職責的同時,塑造具有水鄉文化特色的產業模式[9]。通過精心的文化特色篩選,如今的平江歷史街區內有著蘇州特色小吃、有昆曲表演的茶樓(圖3)、集吳儂文化的香館、古琴樂器店、民間工藝工作室等充分展現姑蘇地域傳統文化的場所,街區內文化產業發展更是以精品化、主題化的特色形成了品牌凝聚力。
4.3 平江歷史街區歷史價值重塑現狀
平江歷史街區的整體歷史價值重塑主要體現在對平江歷史街區內具有水鄉文化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的保護上[10]。整個街區以還原歷史特點為主題,為了保留原有的江南地域歷史建筑特色,街區內的古建筑無論是建筑外貌還是建筑內部的房屋內飾構造和室內生活結構都基本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還原(圖4)。重塑后的平江歷史街道不僅有了現代科學技術的加持,同時也更加完善地保留了原有的歷史風貌,真正實現了水鄉歷史價值重塑的“雙贏”。
5 結語
水鄉歷史街區的發展、更新是一個保留與變化的微妙平衡,如何更新、更新多少是一個需要永恒討論的話題。
同時,關于水鄉價值重塑的研究也難以得到一個明確的、量化的結果。生態文化變遷下的水鄉價值重塑的方法研究為歷史街區空間評價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發展角度,可以在各方面需求和發展此消彼長的博弈之中,找到一個較為理性的對歷史街區空間健康發展有益的平衡所在。
希望此次對于水鄉歷史街區的研究能夠為以后的歷史街區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同時為正在發展中的歷史街區做一些完善分析。
參考文獻:
[1]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觀設計中地域性元素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76-77.
[2] 成明,熊瑤.城市河流生態景觀設計研究——以占川河改造設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9):101-102.
[3] 路丹丹,黃瀅.傳統村落人居生態景觀改善策略研究——以蘇州吳中區東山、西山風景區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9):105-106+112.
[4] 趙坤,李永昌.鄉村新民居室內環境體系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06):114-116.
[5] 楊婧熙,丁山.基于自然體驗的城市生態公園設計研究——以南京珍珠泉公園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6):92-93.
[6] 吳馨宇,田曉冬.傳統聚落中詩意美學的表達——以皖南徽州古村落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5):104-105.
[7] 劉明珠,朱華鋒,陳周翔.地域文化視角下的舊城改造——以南京老門東為例[J].藝海,2020(5):158-159.
[8] 倪君,汪瑞霞.祠堂文化背景下的古鎮文化傳承——以惠山古鎮為例[J].藝海,2020(5):138-139.
[9] 李璇,何佳.歷史街區的文創產品設計——以常州青果巷為例[J].藝海,2020(4):82-83.
[10] 高婧.敘事與體驗:城市公共空間的沉浸式設計與表達[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92-93.
作者簡介:洪嘉樂(1995—),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傳媒藝術設計。
孫琦(1975—),女,江蘇無錫人,木材科學與技術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室內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設計歷史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