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李想 張磊
摘要:交往空間作為城市居民交往行為發生的載體,有助于促進人們的交往行為,推進社會的前進發展。本文在充分了解城市交往空間重要性的基礎上,對社會互動理論進行分析,從互動、需求、尺度三方面探討交往空間設計的改善策略,進而發現城市交往空間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應充分考慮使用者的便捷性和需求性,營造能夠使人放松身心、宣泄情感、緩解壓力的交往空間氛圍。
關鍵詞:社會互動;城市;交往空間;交往行為
中圖分類號:TU984.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3-0-02
近幾年,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公共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大城市公共空間建設質量越來越接近國際化標準,但部分城市公共空間依然存在很多問題。由于城市化進程過快,城市公共空間在規劃前期,常會出現對城市資源、空間布局、景觀環境處理不當的情況。急于求成的發展忽略了城市交往空間對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性,導致城市居民生活中對城市公共空間的需求的權益得不到基本保障,給居民生活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阻礙了社會前進的步伐。
1 社會互動理論及城市交往空間概述
1.1 社會互動理論概述
社會互動一詞最早出現于1908年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編著的《社會學》中,他認為,社會學是一種互動的過程,其內容和形式體現在社會統治的服從、沖突和凝聚力上,并對這種互動的形式進行具體分析[1]。但齊美爾并未形成系統的理論,其社會互動理論在美國被米德、布魯默、庫利等人發展形成了相關的系統理論[2]。他們的基本觀點是,人的自我意識來源于社會互動,在社會互動中逐步學習并使用符號語言,通過去扮演和他人對自我扮演角色的批評這一互動行為,逐步形成自我意識[3]。
1.2 城市交往空間概述
早在20世紀60年代,交往空間相關研究就已在西方出現,并涉及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交往空間有關理論也已被運用到城市、建筑、空間等相關領域,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4]。
交往空間作為空間存在的一種形式,是指有交往行為發生的空間,人們會在此空間聚集并發生活動[5]。交往空間的特性是空間和交往行為,空間作為物理形式存在,承載著一切外在條件。交往空間為交往行為提供發生場所,交往行為使靜態的空間變得動態化,兩者相輔相成。合理的交往空間設計,可以促進交往行為的發生,提高交往行為的質量,反之亦然。同樣的,交往行為的發生也是對交往空間進行直觀的批評,高頻率、高質量的交往行為反映出空間的交往意義。因此,好的交往空間能夠促進交往行為的發生與交往質量的提升,從而改善空間交往現狀[6]。
2 社會互動功能的作用
社會互動通過一系列的語言和非語言的互動行為,讓人們不斷學習由社會建構并由人們認同的象征意義,通過角色扮演,理解他人的想法,在符號互動中完成交流,共建意義系統。因此社會互動對個人及彼此間的發展,甚至對社會的發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2.1 社會互動促進個人自我意識增強
社會互動在青少年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青少年的心理發育還處于逐步完善階段。這一時期,青少年極易產生角色混亂、自我目標不明確的情況,相反,若發展順利,則會自我肯定,明確追求目標。在社會交往過程當中,良好的社會互動能夠有效促進青少年認識自我,完善青少年心理建設。
2.2 社會互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社會互動能夠使人們相互了解、認識,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及誤會,并在互動中增進人們的聯系[7]。人們在社交過程中,會經歷交換、合作、順從與順應等互動形式。在這一過程中,人與人之間會產生沖突、競爭,通過社會互動的形式,交換、合作、順從、順應,將使問題得到完美的解決,促進人與人之間社交的良性發展。
2.3 社會互動促進社會文化傳播
社會互動通過互動行為,向人們傳播社會文化。人們通過社會互動,進行語言及非語言信息的傳遞與接收,其中包括積極健康的信息內容,也包括消極不健康的文化。如今社會文化繁雜,人們的消費觀念、交往方式逐步同化,這些社會文化不都是積極向上的,而大部分人只是被動接受。我們應當注重社會互動的內容和方式,將積極向上的核心價值觀傳播給人們,進而起到培育健康良好的社會文化心態的作用。
3 城市交往空間現存問題
3.1 交往空間布局問題
城市交往空間普遍存在設計問題,設計初期空間內部布局缺乏對城市居民使用的便捷性和需求性的考慮,導致多數空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或者有些空間過于擁擠。長此以往,人少的空間變得荒蕪,人多的空間則因為流量過大、使用率過高,場地的損耗程度提升。
3.2 交往空間尺度問題
城市交往空間的尺度把控過于隨意,導致功能性差,使用率低,場地占用面積大,出現空間浪費的現象;而有些空間內部結構細致,功能強大,面積卻過小,使交往人群形成扎堆現象,導致空間秩序混亂,不易分散疏通,此空間結構性缺失,人們得不到需求上的滿足。
3.3 交往空間配置問題
城市交往空間還存在細節上的問題,這是整體設計布局考慮合理,使用率卻依然低的關鍵[8]。經過分析,筆者發現空間內部配置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一是設施配置陳舊不堪,功能性缺乏,參與者體驗感極差,導致空間內部人氣缺乏;二是設計者的考慮過于單一化,只考慮一類人群的使用功能,進而導致內部配置單一,枯燥乏味;三是人群定位準確,但對人群喜好的定位不明確,配備了一些不合適的設施配置,降低了空間的使用率,導致交往空間人氣缺失。
4 社會互動理論下城市交往空間的設計策略
4.1 交往空間互動的設計策略
4.1.1 不同交往對象的空間營造
人是空間活動的主體,交往空間應該滿足人們的多種活動需求,交往行為正是人們在城市公共空間中進行社會活動的主要體現[9]。城市交往空間應根據不同交往的對象營造,以便為不同的交往對象提供更加便捷、舒適的環境。比如,老年群體更需要休閑、安靜、環境優美,且可供其休息、鍛煉的活動空間;青少年正處于精力旺盛時期,空曠、活力、安全的活動空間,更適合這一群體;家庭成員多為一家三口、五口,常常有老人帶孩子的情況,空曠且軟質的空間能夠為其提供安全的活動場地,同時讓孩子處于家長看管的安全視線范圍內;情侶這一群體模式較為固定,空間營造多考慮獨立、隱私、安全等因素,多為私密性空間;朋友群體少則兩人,多則數十人,根據觀察大都以聊天、散步為主,需要空曠、安靜,且有一定基礎設施的半開放空間。
4.1.2 不同交往行為的空間營造
城市交往空間作為一個客體,每天承載并服務著大量交往對象,而不同的交往主體會產生不同的交往行為。這些主體所采取的交往行為同交往空間這個客體之間產生互動——即人與交往空間的互動,為了讓人們更好地適應交往空間的環境,交往空間更好地為人們提供便利,以及滿足人們的需求,空間營造更應將不同的交往行為作為交往空間營造的考量因素之一。
4.2 交往空間需求的設計策略
4.2.1 交往空間安全性需求
城市交往空間是個戶外活動場所,主要功能是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戶外交往的空間,為了讓人們放心地在這樣的場所內進行有效的社會互動,需要注重場所設置的安全性需求。譬如,道路的防滑措施、植物的致敏性問題、公共設施的安全性、場所高差處理問題以及無障礙通道等安全性需求。
4.2.2 交往空間可達性需求
步行可達范圍是直接影響交往人群通往交往空間的重要因素。交通系統是交往空間中主要的動態因素,對空間內部交通系統的組織和連接進行規劃和設計,可以使交往人群快速方便地到達目的場地[10]。作為人們視野廊道的交往路徑在空間尺度的把控上,可直接影響人們對空間舒適度的感知。營造一個好的路徑不僅能夠在可達性上使人們感到便捷,同時也提升了觀賞性。
4.2.3 交往空間功能性需求
交往空間功能營造應當有利于提高人們在交往空間內互動的頻率及參與的積極性。根據人群需求,空間可劃分為活動、休憩、觀景、展示等功能空間,空間內基礎設施、植物景觀、小品雕塑等配置的建設,有助于營造交往空間功能性需求。空間功能應根據不同人群劃分,從便于人們生活的角度考量,配置滿足人們交往需求的功能。
4.3 交往空間尺度的設計策略
4.3.1 交往空間景觀尺度營造
為了在城市建設中營造人性化交往空間,景觀各個元素既要相互協調、和諧共生,又要有尺度地對比,從而相互襯托[11]。城市環境與人類生活必須相互作用,并且要將人們的日常行為作為空間環境適宜度的衡量標準。打造舒適宜人的城市交往空間,從人的交往行為規律入手研究,考慮交往空間中植物景觀尺度對人日常活動的影響,營造可以滿足人們使用需求的人性化交往空間。除了開敞式的公共活動場地,更加適合人們進行友好交往的是那些有植物群落以及地形圍合的半開敞空間。在景觀設計中,水池、山石、花木、亭廊等景觀元素的設置不僅能增添環境風光,同時能起到空間分割的作用[12],因此半開敞空間能夠隔絕外界的嘈雜,開敞與私密場地的過渡地帶,能為人們帶來一定的安全感。
4.3.2 交往空間場地尺度營造
交往空間場地的尺度和質量,是一個空間場地建設水平與藝術效果的衡量標準,這些空間場地也承擔著城市精神文明與社會生活的展示功能,是體現城市面貌的一隅[13]。人們在活動場地與自然環境發生的一系列互動行為所營造的空間氛圍,使靜態化的場地空間向動態化轉變。
交往空間場地對人們活動時間、交往方式、心理變化的影響,取決于場地尺度設計是否符合城市居民的需求。好的場地空間應在設計時進行尺度的考量,對人的互動行為及互動所需的合理尺度進行精心的規劃設計,營造良好的交往空間。尺度合理的場地空間,不僅在視覺感官上給人帶來一種舒適、合理的美感,同時也大大優化了人們參與的體驗感和互動感。
4.3.3 交往空間道路尺度營造
道路在交往空間當中,除了供人們通行,也是連接各個交往空間的重要工具。而道路的形成也與人們一定目的和行為活動息息相關,人們通過道路到達另一個景觀節點,在道路上觀賞沿途風景。要滿足人們在道路上的交往行為,道路尺度應該根據行人流量及行為度量,同時要提供足夠的空間容納道路綠植、休息設施等,為人們的交往提供一個合理舒適的步道空間。
5 結語
城市交往空間作為城市居民進行交往行為的載體,其功能是服務城市居民,為人們提供舒適便捷的交往空間。通過社會互動理論,研究人與人、人與空間的互動性景觀設計,正是基于對城市交往空間可持續發展的思考。與自然環境的接觸,能讓人放松身心、宣泄情感、緩解壓力。
參考文獻:
[1] 李豐旭,祝遵凌.社會學視角下的19世紀法國印象主義繪畫[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22-23.
[2] 馬笑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黑龍江:東北石油大學,2012:7.
[3] 孫壯.高校輔導員博客建設及功效研究[D].遼寧:大連理工大學,2013:13.
[4] 肖雨季.成都大源中央公園交往空間研究[D].四川:四川農業大學,2018:2.
[5] 張曉晶,吳冬蕾.景觀都市主義視角下城市邊緣區域景觀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78-79.
[6] 莊佳.重塑城市公共空間活力——淺談丹麥哥本哈根公共空間衰退與復興[J].藝海,2020(07):134-135.
[7] 邱天語,管雪松.早教中心兒童活動空間的互動式環境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7):106-107.
[8] 劉明珠,朱華鋒,陳周翔.地域文化視角下的舊城改造——以南京老門東為例[J].藝海,2020(5):158-159.
[9] 高婧.敘事與體驗:城市公共空間的沉浸式設計與表達[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92-93.
[10]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觀設計中地域性元素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76-77.
[11] 吳逸,葉潔楠.傳統園林造園手法在當代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運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園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81-82.
[12] 楊旭清,劉雅迪.淺析中國山水畫朦朧美與蘇州園林景觀的關系[J].美術教育研究,2020(04):98-99.
[13]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觀設計中地域性元素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76-77.
作者簡介:孟李想(1992—),男,安徽淮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張磊(1977—),男,江蘇南京人,工學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城鄉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