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欣 梁天歌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為了凝聚全民族力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培育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在中華民族精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闡釋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及其崇高品格,探究其內在本質,對于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人們的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啟示
中圖分類號:D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0)05-0075-04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必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在中華民族精神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闡釋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及其崇高品格,探究其內在本質,對于回應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和要求,啟發人們更好地培育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一、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已經成為凝聚民族團結統一的重要精神力量。
1.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
屈原愛國主義集中體現在他的傳世之作——《楚辭》之中,其內涵體現在多個方面:在對外政策上,當楚國面臨侵略的時刻,反對妥協投降,積極抗擊侵略、保衛祖國,在祖國深陷危機時,至死不離開楚國,與祖國共存亡;在內政方面,為了使楚國繁榮強盛,強調國富強而法立,草憲立法,改革內政,實施“美政”并為此不懈奮斗;在對待人民的態度上,熱愛人民、關心同情人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在個人修養上,加強自我修養、自我提高。可見,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內蘊豐富并富有濃郁的時代色彩。
“一般來說,祖國的要素主要有三方面內容:一是自然要素即國土,指一定區域內的土地、山河、海洋、礦藏、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二是社會要素即國民,指有共同的經濟生活、語言文化、社會心理、歷史傳統的人民共同體;三是政治要素即國家,指為了維護社會共同體的秩序、安全、主權和穩定而建立起來的階級統治的工具。”所以,愛國應該是愛國土、愛人民和愛國家的有機統一。屈原愛國主義精神體現出熱愛祖國與保衛祖國相統一、熱愛祖國與強大祖國相一致、熱愛祖國與熱愛人民相結合、熱愛祖國與自修自強相聯結,是愛國土、愛人民、愛國家的完整統一。
2.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品格
屈原愛國主義精神涵蓋著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這其中蘊含著其“獨立不遷”“上下求索”“好修為常”的崇高愛國主義品格。
首先,屈原愛國主義精神表現在熱愛祖國、忠誠祖國的真摯情感上。在楚才晉用、士無定主的歷史環境下,屈原沒有像縱橫游士那樣擇主而棲,以求平步青云,而是背負著楚民族強國、統一的時代理想,將自己的命運系于國家的前途命運,即使無辜遭讒,屢遭打擊,仍對祖國不離不棄。《九章·橘頌》云:“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表達了他與祖國共患難、忠貞不二的堅強決心;他還反復表白“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離騷》)的真誠的輔君之志,可見其在家國危難時仍心系天下。這種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來自于其“獨立不遷”的堅貞品格。“獨立不遷”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故鄉的熱愛和依戀;二是指在政治斗爭中堅持原則,絕不隨波逐流。屈原所以能夠獨立不遷,是因為他對楚國河海山川、歷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對光明正道的楚國政治前途抱有信心。正是有了對祖國的認知與認同,才使得他的愛國主義立場與追求正義、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相結合,才提升了屈原人格的境界,從而形成了“獨立不遷”的崇高品格,而“獨立不遷”的品格正是推動屈原把對祖國的熱愛從樸素的情感上升為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的重要力量。
其次,屈原愛國主義精神體現在強大祖國的堅定意志和志向上。如果說屈原希望楚國富強還只是他的一種愛國熱情的話,那么,他提出的使國家富強的政治主張以及為實施這些主張而進行的堅決斗爭則清楚地表明他的愛國熱情是與其堅定的志向和意志相聯系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正是他為追求真理而百折不撓、鍥而不舍的崇高品格的真實寫照。屈原的愛國主義志向來自于其“上下求索”的品格,而這一品格基于他心中崇高的美政理想。“理想信念是事業和人生的燈塔,決定我們的方向和立場,也決定我們的言論和行動。”因為有了美政理想做支撐,以強大祖國的信念之善為底蘊,屈原才能產生強大楚國的高度責任心,與黑暗勢力作斗爭的勇氣和力量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他在《九歌·國殤》中祭頌勇武剛強的楚國烈士,“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正是表達了他對國家命運強烈而神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理想之善提升了屈原人格的高度,因而形成了“上下求索”的高尚品格,而“上下求索”的品格正是推動屈原把對祖國的熱愛從“情感之愛”上升為“理性之愛”的重要力量。
最后,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彰顯于其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上。在外敵入侵時,他主張聯齊抗秦,以拯救祖國;他革新內政并為此頑強斗爭,以振興楚國;在中國文學史上,他開創了騷體這種浪漫主義詩歌體裁,豐富了祖國的文學藝術寶庫,助推了祖國文化事業的發展。這一切都是屈原崇高愛國主義精神在行動上的突出表現。屈原的愛國主義行為源自其“好修為常”的人格之美。好修為常,即注重自身人格的修飾之美。《離騷》云,“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表明屈原內心的純潔和潔身自好的精神追求。“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離騷》)是屈原實現內質純正與能力培養的統一,追求人格的崇高和完美的鮮明表達。正是“好修為常”,才有了他對荊楚大地的熱愛,對人民的愛憐,對國家強大的期盼,才會產生崇高的思想境界。屈原“好修為常”的品格從本質上說是以其進步的人生觀和道德理想為基礎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說明他已擺脫了平庸觀念的束縛。進步的人生觀和道德理想提升了屈原的道德境界,由此形成了“好修為常”的高尚品格,而“好修為常”的品格正是推動屈原對祖國從“理性之愛”上升為“行為之愛”的重要力量。
綜上所述,屈原的愛國情感是對祖國的國土、人民和國家的感情;他的愛國志向是把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他把愛國作為自己必須履行的義務并落實到保衛祖國強大祖國的實際行動中。屈原愛國主義精神是“獨立不遷”的愛國情、“上下求索”的強國志、“好修為常”的報國行的三者統一,彰顯出其完整的愛國主義品格。
當然,任何一個愛國者都有時代和民族的印記,都帶有因歷史條件所造成的特點,每個時代的愛國主義也都有不同的內涵和要求。因此,屈原愛國主義與新時代的愛國主義不能完全劃等號。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是面向由多個民族組成的民族大家庭即整個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而屈原的愛國思想是以維護楚國這一諸侯國利益為宗旨的愛國主義,因此,屈原愛國主義確有其所處時代的歷史局限性。但他誓死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民族利益、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是不容置疑的,這種與特定時代和民族聯結著的堅貞而熱烈的愛國精神和崇高品格是光照千秋的,值得后人永遠學習和發揚。新時代的愛國主義需要繼承和弘揚的也正是屈原這種高尚的愛國精神和品格。
二、屈原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核心的彰顯
在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中,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發揮了深遠的影響,在中華民族精神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1.屈原愛國主義精神整合各民族文化中的進步要素,促進了民族精神的形成
中華民族是由眾多民族經過長期的交往、融合逐步形成的,中華民族精神也是多種民族文化在取得共識、獲得各民族人民共同認可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來的。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在中華民族精神形成過程中發揮了其自身的整合作用。愛國主義是以民族國家的整體發展為價值標準和取向的。當國家已經將多個民族整合成一個大的政治實體,中華民族已是一個由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的命運共同體,經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上相互交融,各民族的利益實現與整個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實現相統一的時候,人們所愛之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它包括容納各個民族生存發展的廣袤的土地、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各個民族的人民和主權不可分割的統一的國家。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和助推了各個民族不斷吸納其他民族文化精神中的進步要素,使各民族文化精神優勢互補、求同存異,從而形成今天中華民族精神這一有機文化精神體系。
2.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培塑民族氣節,推動了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
中華民族是經歷了幾千年歷史發展逐步演變而成的民族共同體。在中華民族產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早在戰國時期,楚國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就以其光輝的詩篇和報效祖國的行為,展現出了他的“影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此之后,不同時代的愛國志士們,大多都受到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鼓舞和激勵。一直以來,每到屈原隕身殉國日,全國人民都以不同的形式來共同懷念他,就是希望能夠通過各種紀念活動來砥礪人們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從而強化我們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弘揚民族精神。
3.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契合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內涵,助推了民族精神的發展
中華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它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愛國主義這一核心精神的發展。早在戰國時期就產生的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猶如一股源流注入并凝結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中,給予后人以深遠的影響。屈原愛國主義滲透于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屈原政治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追求國家的統一,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正是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在內涵上的延展;屈原愛民恤民、革新政治都是基于天下太平、國強民富的美好愿望,這和中華民族精神中的愛好和平的思維理路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屈原“上下求索”“好修為常”的愛國志向和意志與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更是極為契合。同時,由于國家匯聚著全國各民族各階層人民的基本利益訴求,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容易激發起全體人民巨大的凝聚力。因此,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在之后的不同時代以其所提供的有價值的精神內涵,產生出廣泛的動員力,鼓舞人們為國家的統一、繁榮和富強而共同奮斗。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涵養出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豐富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助推著中華民族精神不斷升華和發展。
三、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啟示
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高尚品格及其內在實質仍蘊含著超越時空和階級的現實價值,對于培育新時代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仍然具有積極的啟迪意義。
1.強化國家認同:以培養愛國之情
培育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應該把人們樸素的愛國熱情升華為對社會主義祖國無比忠誠和熱愛的真摯持久的愛國情操。培育愛國情操,需要具備屈原那樣“獨立不遷”的品格,而屈原的“獨立不遷”來源于他對楚國政治前途的堅定信心和對祖國的認知與認同,“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它啟發我們,培育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極為重要的任務是加強對國家認知認同的教育,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鄧小平曾經指出:“有人說不愛社會主義不等于不愛國,難道祖國是抽象的嗎?不愛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愛什么呢?”這已經充分地說明了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關系。歷史和現實也告訴我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國人民從此才站了起來;經過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人民才富裕起來;新的時代,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開啟了讓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新征程。這一切成就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取得的。因此,對于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廣大中國人民來說,愛祖國就必然愛黨愛社會主義。在新時代的今天,更要加強對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正確認識,深刻理解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國家富強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從而把愛國之情建立在對祖國的理性認知和認同的基礎上,真正做到懂國家之事,明愛國之理,形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唯有如此,才能將人們樸素的愛國熱情上升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相統一的自覺的愛國情操。
2.強化理想認同:以砥礪強國之志
培育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應該把人們的“愛國之情”上升為“強國之志”。培育“強國之志”,需要具有屈原那樣的“上下求索”的高尚品格,而屈原“上下求索”的品格基于他心中崇高的美政理想。它啟示我們,培育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要“堅持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鮮明主題。”因為中國夢把國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和人民的期盼融為一體,代表著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只有將它融入人們的意志中,成為一種堅定的信念去堅守,才能擁有百折不撓的志向、“上下求索”的品格,自強不息、勇于創新,才能把“愛國之情”上升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理想而獻身的“強國之志”。
3.強化自身修為:以實踐報國之行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落腳點是將愛國情懷和意志落實到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上。培育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幫助人們懂得,愛國行動并不只有在民族危亡的時刻才需要,要把為實現中國夢去努力拼搏作為新時代愛國的內涵和要求;要幫助人們深刻理解“愛國主義精神不是千篇一律的規范性要求,而是不同群體角色定位所賦予的責任和擔當。”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每一位普通勞動者的辛勤勞動。要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合格建設者,需要具有屈原那樣的“好修為常”的崇高品格,而屈原“好修為常”的品格源于其進步的人生觀和道德理想。它啟發我們,培育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注重培養人們崇高的人生觀和道德理想,做到“好修為常”。要求人們不僅要加強自身修為,提高道德修養,還必須努力學習,提高職業技術技能,增強建設祖國的本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合格建設者和奮斗者,才能把“強國之志”落實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報國之行”。總之,培育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應該注重教育人們把對國家的熱愛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著眼于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使愛國主義成為人民發自內心的情感、形成堅不可摧的志向、產生自覺自愿的行動。
[責任編輯:孫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