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喜平 楊雪
摘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升為國家戰略,高校作為社會人才培養、輸出的重要陣地,在創新創業大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以新時代為契機,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面臨的困境,提出高校教育新命題,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支持。創新社會保障制度,務實消除創業顧慮,發揮高校教育資源優勢,增強大學生信仰教育,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探索創新創業教育長效評價機制,在高校內部形成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驅動力和保障體系,有力推動全社會創新創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0)05-0152-04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深入,創新創業教育愈來愈受到重視。為推動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黨和國家先后頒布實施了《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等政策文件;2017年7月,國務院更是出臺《國務院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2018年12月“雙創”入選2018年度經濟類十大流行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升為國家戰略,成為高校教育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重要路徑。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不僅能夠充分發揮高校的智力優勢,而且能夠帶動就業。高校作為人才培養重要陣地,面臨招生、就業雙重壓力,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培養導向、以創新驅動為就業助力。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生力軍,其創業能力、創新素質直接影響社會生產能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能夠從人才輸出端推動全社會勞動要素改善。開展此研究,對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全社會創新創業大發展,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機遇
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僅利于產業結構優化,而且利于推動智力要素和創新要素在經濟增長中占主導地位。大學生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接受的先進思想教育和高等文化教育,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又是大學生自身創新創業的原動力。
1.產業提質升級拓寬大學生創新創業領域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要求經濟必須轉方式、調結構,打破資源要素帶動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探索創新要素推動經濟發展的新路徑。2019年5月,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提高創新能力的措施,推進產業提質升級。產業提質升級客觀上創造了大量市場需求,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市場空間。大學生加入大眾創新創業行動中,能夠帶動高校智力要素進入市場,集聚社會創新資源,創生更多的支撐企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依靠大學生分布廣、專業知識豐富、總量大的特點,可以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高技術創新競爭力,優化產能流通環節,加速庫存的多樣化消化,增強企業發展后勁、推動高質量發展。
2.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擴大大學生驅動優勢
經濟增長驅動因素變化引起增長方式轉變,逐漸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增長方式從能源帶動增長、勞動力帶動增長向智力帶動增長轉變,智力型創新催生了互聯網+驅動力,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下了新平臺。在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今天,基于物聯網的農產品營銷模式、移動互聯網的微信營銷模式等,都使傳統產業迎來新的增長點。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一方面緩解了傳統產業帶來的能源和環境壓力,另一方面將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面向全社會,尤其是大學生,創業團隊組建更靈活,創業啟動資金門檻更低,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經濟增長驅動力不謀而合,進一步擴大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對經濟增長的驅動優勢。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政策帶動下,高校人才培養思路逐漸與市場接軌,響應國家戰略號召,對在校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打破了傳統知識型培養模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挖掘更加重視,大學生在畢業前就主動了解社會、適應市場,將其所學知識、創新思維、創業活力充分的施展,驅動社會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3.發展理念升級催生大學生創新創業機遇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由過去的增速為主,逐漸升級為穩定型可持續增長,不僅限于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而是要實現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在經濟發展理念升級的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機遇迅速增大。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把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2018年9月18日,國務院下發《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國發[2018]32號)。強調要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在全國高校推廣創業導師制,把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課程納入高校必修課體系,允許大學生用創業成果申請學位論文答辯。支持高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深化產教融合,引入企業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面對經濟發展理念升級帶來的機遇,大學生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力量,將作為數量最大、分布最廣、創新要素最齊全的創新創業群體,從就業、創業端推動經濟穩定增長。
二、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困境
眾所周知,創新創業的目的不僅僅是提高就業率,而是從根本上形成對市場經濟的強勁驅動力。新時代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諸多有利條件,但我們也要清楚看到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面臨的困境,矯正不正確的創新創業思想,為構建完善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奠定理論基礎。
1.保障體系不完善增加創業風險
李克強總理指出,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創業的前提是有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然而,當前大學生創業保障體系仍然不完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都與勞動合同直接掛鉤,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導致大學生個人檔案托管在各地人才市場,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按照失業人員繳納,一旦創業失敗,大學生需要自己承擔風險。近年來,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財政金融政策,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一定的資金資助,但有很多大學生都不清楚和利用相關政策支持。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資金來源多數為父母提供,這使創業成為一把雙刃劍,成功能夠為大學生帶來可觀財富和成就感,而一旦失敗,將對其家庭帶來極大影響。大學生創業不僅是對理想和信念的追求,而且是用個人智力和精力帶動國家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創業階段的大學生用青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國家經濟社會建設注入新力量和新思維,現階段保障體系的不完善、不對等,間接地將創業風險轉嫁到大學生個人身上,這種保障與創業的不匹配,為構建大學生創業長效機制埋下一定隱患。
2.創業新領域與創業數量的變化增加創業難度
經濟發展客觀上開放了創業領域,尤其是第三產業的開放,激活了創業的動力,但同時又在客觀上增加了創業風險。對大學生而言,第三產業創業具有成本低的優勢,然而,全社會都將創業焦點匯聚在第三產業上,大學生面臨的創業競爭不僅來自學生群體,還有社會各個階層,他們缺少社會實踐,缺少人脈,更缺少創業失敗經驗。此外,在新領域創業,可借鑒的案例并不多,需要在傳統產業創業基礎上,進行新型模式探索,大學生沒有傳統產業的從業經驗,客觀上增加了創業風險。
3.孵化機制不健全影響創新效率
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中指出,科技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失業人員等是創新創業主體,通過加強以創新為核心的創業教育,弘揚“敢為人先、追求創新、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厚植創新文化。高校大學生作為創新群體既有優勢,又有劣勢,高校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其提供了創新沃土,但是大學生同樣面臨諸多創新困境:長期生活在校園中導致其對行業缺乏深入了解,使其創新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以文化教育為主的辦學理念下,高校為大學生創新提供的有效支持少,尤其是以創業為目的的創新;在全社會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大學生缺乏社會經歷,過度強調創新而忽視市場接受能力,無形中增加了培育新市場的負擔。當前國內高校都建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機制,通過校內引導、扶持的方式帶動大學生創業,但是以提高就業率為重要目的的孵化機制,大學生獲得的創新支持可持續性并不理想。
三、新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
破解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困境,必須充分結合新時代的影響因素,以市場為主體、以國家政策為導向、以高校為培育主陣地、以大學生個體為主對象,發揮市場在創新要素配置中的主體作用,完善國家保障政策,革新高校人才培育制度,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可持續性。依靠制度創新、思想教育創新、機構創新和機制創新,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有擔當、有理智、有韌性的創新創業青年軍。
1.完善社會扶持創新創業教育的協同保障機制
新時代為大學生創業創造了歷史機遇,但保障機制的不完善日益影響創業的可持續性,圍繞醫療、養老、失業等基本保障問題,構建有效的創業保障體系,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既是對創業大學生的呵護,又是對長期推動大學生創業的必要政策完善。2011年,教育部出臺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中指出,要大力推進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外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探索適應于不同需求的協同創新模式,營造有利于協同創新的環境和氛圍。這為政府一社會一學校三位一體的協同保障機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據。
首先,明確政府在協同保障中的主導責任,在法律法規、政策等方面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制度保障。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保障體系和各項改革措施,必須以法律法規和政策作為依據,在制度保障方面,政府理應承擔起主導作用,為政府一社會一學校三位一體的協同保障體系提供制度依據。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地方政府規章、條例以及政策的方式,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另一方面,也為社會和學校之間的合作搭建橋梁,并在財政支持、稅收等政策上提供政策傾斜。
其次,加強市場在協同保障中的主體責任,在保險、培訓、融資等方面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平臺保障。例如,由高校、勞動部門、商業保險機構、風險投資機構共同籌建大學生創業保險基金,對創業失敗的大學生給予不低于當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賠付,使創業大學生感受到創業光榮,消除大學生家庭對創業的風險顧慮。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完善大學生創業保障制度,相當于從就業端口緩解社會保障壓力,隨著大學生創業的推進、就業壓力的降低,創業保障機制將逐漸由被動保障轉變為主動保障,從而形成創業、就業的雙軌良性模式。
再次,加強高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中的基礎保障責任。在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高校無疑是最為基礎、最為重要的保障力量。除了在教育教學本身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教育支持以外,高校還應注重與政府、企事業單位之間的聯系合作,加強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保障。例如,對本地創業大學生的檔案、戶籍、組織關系等實行學校托管制度,保障創業階段的大學生始終受到高校、教育部門的特別關注,一方面增加教育部門與創業大學生的溝通,另一方面使創業大學生區別于社會創業人員,獲得更加有針對性的政策扶持。
2.構建旨在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教育教學體系
首先,貫徹彈性學制,支持在校學生休學創業。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生休學創業。這對高校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支持。此外,高校也可以在教學管理上為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進行相應的改革。例如,增加學生自主性選課的柔性制度以及支持學生邊創業邊自主研修課程的彈性學習方式,對于有條件有基礎的學生,在不影響其畢業的前提下,允許其休學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