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紅
【摘要】立德樹人是義務教育的根本任務,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就是提高學生道德修養,使其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奮斗精神的具體教育過程和實施載體,“互聯網+”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育貫穿素質教育的全過程,隨著高新技術教學設備的廣泛應用,教育教學方法模式需要不斷創新,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本文結合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經驗,談談“互聯網+”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創新應用。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思修教學;實用性與創新性
一、“互聯網+”背景下創新《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
1.有助于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初中階段的教育對人的成長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從心理方面逐步擺脫依賴,經過逆反期的困擾,走向成熟的關鍵的身心成長時期,對世界觀的形成影響極深,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就是通過教材中設置的理論內容、案例和探究活動,以主講的方式,向學生灌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相關的思想理念,引導學生如何克服不良情緒,學會和掌握認識新環境,創建新集體的能力,從設立目標做起,自我做起,為集體建設負責,為集體建設做出貢獻。由于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與道德理論建設要求的目標在教學操作過程實際存在抽象化的“有縫”連接,學生對道德培養理念的內容能夠背過,說得頭頭是道,但難以成為落實行動的“風向標”,不能真正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互聯網+”背景下,借助網絡社交平臺和信息共享的強大功能,能夠使學生把抽象的知識概念具體化、直觀化,從內心深處對科學知識、道德理念有了充分的認識,從而,能夠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比如,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一框《和朋友在一起》的教學,教學目的和要求就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友誼的力量和擁有知音朋友的愉悅,提高認識朋友、結交朋友的能力,體驗朋友們集體力量的強大和正能量。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具和互聯網平臺,讓學生查找古今中外友誼促成事業成功的故事,像馬克思與恩格斯《偉大的友誼》、伯牙與鐘子期的《伯牙鼓琴》,等等。眾多的名人故事中,使學生理解和真正懂得友誼和朋友的關系,了解交朋友的基本能力,樹立了科學的世界觀。
2.有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成長處于青春期的初期階段,多元化認識觀念的影響、生理現象的變化等因素,作用于學生健康身心的成長的各個環節,積極的方面,不斷發展開朗、勇敢、負責的心理,形成堅定理想信念、志向遠大的品格;消極方面,不斷發展自卑、虛榮、逃避的心理,形成意志不堅定,隨波逐流的低級趣味意識習慣。“互聯網+”背景下,通過廣泛的信息共享空間,在教學中,運用較為合適的方法,讓學生培養正確的認識自己的能力,打造“理想”中的自己,最大限度地“煥發”學生的正能量潛力,從根本上糾正學生認識上的“誤區”和“不健康”心理,減少可能存在影響學生健康發育的“副作用”。比如,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青春時光》,第二單元《做情緒情感的主人》的教學中,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各種平臺,讓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青春期發生的生理變化,了解什么是健康心理素質和體質,什么是不健康的心理素質和體質?查閱短視頻、新聞欄目中一些社會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沖動是魔鬼”故事,引導學生學會控制情緒,化解和轉化不良情緒,做意志堅定的人。
二、“互聯網+”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的舉措
1.從教學計劃上,明確學生利用網絡媒體工具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目的。網絡媒體平臺的數據信息量龐大,“魚龍混雜”什么都有,而且,表達的手段、方式和內容也多種多樣,像圖片、音樂、文字,還有圖片、音樂、文字共存的短視頻等等,有的專業性極強,有的非常大眾化。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互聯網技術教具設備,教師在備課過程,能夠做到有針對性地選擇內容。但是,學生的課外活動和自閱瀏覽過程是難以把控的,因此,從教學計劃上給學生“安排”網絡學習“任務”,根據學期或者年度《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安排計劃,分單元分課分框地具體安排網絡學習知識點,做到學校安排計劃、教師安排落實、學生學習明確。比如,《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走進公共生活》第二課《公共生活新平臺》第一框《網絡改變世界》的教學計劃安排,明確要求學生在網上查閱資料,了解網絡改變世界的具體內容,懂得向網絡游戲的各種不良誘惑說“不”,體驗拒絕網上“黃、賭、毒”成就感。
2.從課堂教學中,發揮“互聯網+”的積極作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利用“互聯網+”把科內課外,教材、社會、家庭等各種教育資源統籌起來,一方面豐富了課堂教學氛圍,增強了課堂教學的互動性,也使許多知識點形成立體形象,深深置入學生的腦海;另一方面,拉動各種教育資源的積極因素,為課堂教學具體的教學目的優化環境。比如,《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維護公共利益》第六課《我們的公共利益》第一框《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的課堂教學中,借助“互聯網+”多媒體,在字幕上打出“責任”的概念和含義。并播放《一諾千金》的故事短片,讓學生了解“許諾與踐諾”“負責與踐行”的關系;借助“互聯網+”家訪、學校活動、同學之間的矛盾等,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在生活的處處都有違約、逃避責任的現象,對照自己平時的一言一行和社交經驗,感悟“我為誰負責,誰為我負責”的真諦。
三、總結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在《互聯網+》背景下,需要從教學理念、模式、方法等諸多環節,進行創新,以適應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需要,由于不同的學校師資力量、網絡設備和學生基礎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在推廣到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姜玲.“互聯網+”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微探[J].華夏教師,2020(18):29-30.
[2]余慧華.“互聯網+”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教育觀察,2019,8(18):88-89.
[3]羅永浩.基于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