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紅梅
【摘要】“腹有詩書氣自華?!弊寣W生愛讀書、讀好書,尤其是愛上誦讀經(jīng)典詩詞,可以讓他們在誦讀中積累大量的詩詞,在誦讀中感受經(jīng)典詩文的語言美、音韻美、情懷美,在誦讀中滲透道德修養(yǎng)的教育,再輔以各項活動,強調積累與感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及愛國情操。
【關鍵詞】選材;學習;掌握;領略;積累;踐行
孔子曾說過:“不學詩,無以言?!苯?jīng)典詩文語言凝練,傳情言志,魅力無窮。學生常吟經(jīng)典詩文,不僅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提高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感受語言和韻律之美,從而提高個人的文學素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和愛國情操。我們學校在開展“誦讀經(jīng)典詩詞,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實踐研究”是從以下五方面進行的:
一、認真選材,引領方向
誦讀經(jīng)典詩文不僅能讓學生從小沐浴在經(jīng)典詩文的濃郁芬芳中,領略長江黃河的氣魄與胸襟,感悟唐詩宋詞元曲的柔媚與豪邁,品味清明的雨紛紛、端午粽子的飄香、春節(jié)的舊桃換新符……還能感受經(jīng)典詩文語言的魅力,積累優(yōu)美詩詞句段,進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達到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效果,為學生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奠定厚實的基礎。雖然我們的教科書里增加了不少古詩詞,可還是不夠的。我們祖國的古詩詞浩如煙海,其中還有一些不適合小學階段學生誦讀的,選哪些?又怎樣教學生?這些難題都一一擺在了我們面前。
我們學校地處講方言的山區(qū),全社會的閱讀氛圍差,學生閱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書籍有限,能誦讀經(jīng)典詩文,讀出經(jīng)典詩文的韻味就更困難了。再加上我們的教師國學底蘊也單薄,不會誦讀,就難上加難了。如何解決這一大難題?通過努力查找,我們找到了由趙敏俐、徐順建主編的《中華經(jīng)典誦讀》讀本,它不僅涵蓋了語文教材的古詩詞,還包含了蒙學經(jīng)典——《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千字文》《孝經(jīng)》和“四書”中的《大學》《中庸》《論語》及《詩經(jīng)(選篇)》。這本書除了內容豐富,涵蓋范圍大之外,還有誦讀、吟詠的吟誦音頻和吟誦譜,而且圖文并茂,大大地解決了教師和學生的困境。
另外,我們還根據(jù)校情編寫了《校本教材》作為補充讀物,里面不僅補充了一些唐詩宋詞,還補充了地方傳統(tǒng)文化,有地方特色建筑——汶塘大屋,地方特色文化——南豐山歌、菩薩出游,地方名人——嘉慶皇帝的老師錢鴻施、嶺南第一位狀元莫宣卿及地方特色美食——“座粉糍”等。
二、組織學習,掌握誦讀技巧
有了好教材,還得會使用,才是正道。拿到《中華經(jīng)典誦讀》,我們第一時間就組織教師進行學習,幫助教師掌握誦讀技巧。首先讓教師掌握“平聲”“仄聲”,所謂平聲,就是一聲和二聲。所謂仄聲,就是三聲和四聲。接著掌握“平長仄短”的一般誦讀方法,懂得有格律的詩詞(如五絕七絕七律,還有詞和曲),吟誦時,入聲的字要讀短,韻字要拖長。二四六位置的字,如果是平聲就讀低而長,如果是仄聲就讀高而短。一三五位置的字都讀短,高低則跟后面的偶位字看齊;然后認識“吟誦譜”,明白吟誦譜上下兩行表示音調的相對高低。每個字后面點的數(shù)量表示長短。入聲字沒有點,所以最短。韻字是三個點,最長。吟誦譜是參考,每個人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讀法和旋律。且外,要求教師們認真?zhèn)浜谜n,通過書本中的吟誦音頻快速掌握要教內容的誦讀、吟詠方法,以便能正確指導、點撥學生,熟練指導學生開展誦讀活動。我們的教師通過自己的誦讀來引領學生的誦讀,教師聲情并茂的引領示范更好地喚起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誦讀欲望。
另外,我們邀請專家到校指導,課題組開展誦讀經(jīng)典研討課,主持人多次開設有關誦讀講座,就這樣通過多形式的交流活動使教師們快速掌握誦讀的技巧,誦讀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教學平臺,領略經(jīng)典詩文之美
“一首詩就是一幅畫,一首詩就是一曲動聽的歌?!苯?jīng)典詩文含有的獨特的畫面美、人文美、音韻美怎樣才能讓學生深深感受到呢?當然是“教學平臺”這一小助手了。隨著我們國家科技的不斷進步,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xiàn)在的學校每一間課室基本上都配有一臺多媒體教學平臺。充分利用它,不僅可以帶領學生誦讀好每一首詩詞,感受詩詞獨特的音韻美,領略詩詞中的優(yōu)美畫面,還能提供有關音像資料,幫助學生了解作者所處時代、生活經(jīng)歷及創(chuàng)作背景,從而使他們走進作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共鳴。如教學《詠柳》一詩,上課伊始先播放視頻動畫,隨即一幅春意盎然,楊柳依依的畫面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隨著悠揚的琴聲來到小河邊,看到一條條柳枝長出了嫩嫩的柳葉,翠綠翠綠的,隨著微風輕輕搖曳……多美的畫面??!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了課文的意境中。接著播放《詠柳》的音頻朗誦,讓學生聽讀、跟讀,最后教師指導、點播,這樣學生一方面從視覺、聽覺方面感受了柳樹的美,更重要的是從內心里體會到了柳樹的美,春天的美,體會到了詩人賀知章對柳樹、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四、營造誦讀氛圍,積累提高
每天學生的課程都安排得滿滿的,還有什么時間誦讀經(jīng)典詩詞呢?魯迅說:“時間如海綿里的水,擠擠總會有的。”首先教師要樹立大語文思想觀,讓學生明確目的,提升語文素養(yǎng),充分利用課內、課外的資源,在課內指導學習方法,課外擠時間誦讀。其次,每周開設一節(jié)經(jīng)典詩文誦讀課,教師利用這一節(jié)課指導學生誦讀,交給誦讀方法,檢查誦讀效果,布置新的誦讀內容。再次,利用課前三分鐘誦讀展演,早讀、午讀抽五分鐘誦讀經(jīng)典詩文。最后,借助學校宣傳欄,教室走廊粘貼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詩詞宣傳畫,并在教室黑板一角掛上一首詩詞,每日一讀,每周一詩。在教室的“學習園地”展示學生抄寫的經(jīng)典詩詞,每學期進行一次抄經(jīng)比賽或誦讀比賽。通過一系列活動,使學生愛上誦讀,積累詩詞,提高誦讀能力,鍛煉了膽量,潛移默化中受到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五、知行合一,以文化人
經(jīng)典詩詞情感豐富,內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滲透著具體的道德素養(yǎng)。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經(jīng)典詩詞同時,根據(jù)每一首詩詞所蘊含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文明行為教育。學生也會通過誦讀經(jīng)典,感悟詩情,對比反省,自我教育,自我約束,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禮貌習慣、學習習慣和遵守習慣。例如,在教學《<孝經(jīng)>之卿大夫章第四》一文時,筆者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吟誦音頻,出示吟誦表,指導學生誦讀“卿大夫章第四”,讓學生通過“音、節(jié)奏、韻味”來吟誦經(jīng)典,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韻”“神”之美。接著緊抓文中的“孝”,講解“孝”字的演變過程,再播放《滌親溺器》動漫故事,故事講的是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教師引導學生透過這件事看到黃庭堅的至誠孝心,從而推斷他在其他行孝方面,也會事必躬親。教師再結合詩文內容和故事內容教育學生古人崇尚禮、孝親敬老的美德我們應該傳承。然后結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指導學生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懂得在生活中言行舉止要合符禮法,尊重別人,做個遵紀守法、懂文明、知禮儀的好孩子也是踐行孝的行為。
教師除了讓學生讀讀、背背、抄抄所誦讀的詩詞內容,還可以鼓勵學生收集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資料,收集名言警句、經(jīng)典故事、摘抄古詩詞等,認真細讀品味,從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氛圍所帶來的魅力。
此外,我們學校還組織學生參加積極有意義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活動,如,清明節(jié)祭拜英烈,端午包粽子比賽,讓學生收集傳統(tǒng)文化風俗、故事、典故、格言等活動增長學生的見識,開拓學生的視野,也陶冶學生的各種情感。鼓勵學生從身邊的人關心起,從實踐中學會愛家人、朋友、國家,接受愛的熏陶,從實踐中學會感恩、真誠待人,以一顆善良、熾熱的心靈去幫助人、關心人,從而實現(xiàn)以詩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標。
經(jīng)典詩文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優(yōu)美的詩詞,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通過誦讀經(jīng)典詩詞,將經(jīng)典詩文融入學生的心靈,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展現(xiàn)生命精彩,弘揚中華美德,陶冶高尚情操,滋養(yǎng)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成為新時代的好少年。
參考文獻:
[1]閆禎.傳統(tǒng)文化與教育[OL].https://www.doc88.com/p-1344878318570.html.
[2]丁開松.談談小學語文中國學經(jīng)典的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9).
[3]趙敏俐,徐建順.中華經(jīng)典誦讀[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