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華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黃官寨實驗學校 甘肅慶陽 745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準則不斷推進,國家也照顧到了偏遠地區學生受教育的問題,針對這些地區教育的實際情況,鼓勵其發展寄宿制學校的教學模式。在2004年,國家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頒布《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實施方案》,鼓勵西部地區創辦寄宿制小學校[1]。從近年來的發展狀況看,農村寄宿制小學的教學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教學質量快速提升,解決了大部分學生因上學路途遙遠而衍生出來的求學問題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在寄宿制學校的發展過程中也看到了很多問題。接下來具體分析寄宿制小學生生活指導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小學階段的寄宿學生入學年齡比較小,還不能完全適應獨立生活的環境,自理能力比較差,且這類學生群體大部分來自于留守家庭,這種家庭教育導致學生缺乏父母的關懷,難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學生都會存在影響學習的不良情緒[2]。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給予指導,幫助學生走出情緒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黃官寨實驗學校住宿學生流行一句口頭禪“我住校著呢”,只要老師一提到學習用具、作業輔導,學生都會不緊不慢地說這樣一句話,特別是筆者班的馮強強,表現得“尤為突出”!跟家長溝通,更是難上加難,他媽媽習慣性的臺詞是“我一個人帶兩個孩子,還得打工賺錢,養家糊口……”類似情況很多。
在寄宿制學校中,教師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某些偏遠落后地區可能沒有專職的生活教師。因此,學校不得不安排班主任代理生活教師。那么,班主任除了進行班級日常管理活動和給學生授課,還要兼顧學生的宿舍生活檢查與監督。這無疑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壓力。而且,這種傳統的管理方式也暴露出很多問題,班主任進行的工作主要是看管和教育,形成看管似的教學模式,學生缺乏來自教師的人文關懷,導致素質教育目標大打折扣,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針對上文提到的學生主體與教師主體所存在的問題,筆者積極探索適合寄宿制小學生生活指導的策略,旨在促進寄宿制學校健康發展,經過不斷的問卷調查和具體實踐經驗,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
教師在教育時應滲透生活因素,加強學生對生活的理解。通過對學生飲食起居、購物能力、安全保證方面進行指導,向滲透學生獨立生活的基本常識。學生通過不斷的訓練,可以學會自己疊被子,打掃房間衛生、洗衣服、整理自己的物品等生活必備技能。教師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能使其更好地體會生活的意義,掌握生活技能。
教師層面來說,應提高教師的指導意識,改進教師的生活指導方式,進而提高學生生活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用理論指導實踐能使指導工作變得科學、有效。還可以組織教師之間交流討論,及時校正生活指導目標、手段和方式。不斷改進教師指導學生生活的方式,對寄宿制小學生的生活有重要影響[3]。
例如,筆者所在學校主管政教工作的李國英校長針對我校住宿學生的具體情況,專門制訂班主任與生活老師24小時無縫對接的考核細則,最主要的一條就是:班主任每周務必不少于3次親臨宿舍,詢問本班學生的衣食住行,住宿學生的家長到校后要跟班主任老師、生活老師面對面交流等。
本文對寄宿制學校對小學生生活指導的問題進行探究,并總結出指導生活的策略,目的是根據寄宿制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需要,引導他們獨立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培養他們在面對生活的困難和問題時,不氣餒、不灰心,養成積極對待生活的態度。寄宿制學校學生群體是非常特殊的一類群體,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不斷探索適合此類學生生活學習的工作策略,促進每名寄宿制學生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讓寄宿制學校的各項工作和制度適應學生的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