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樊
(綿陽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綿陽 621000)
英語教學是高級職業教育中重要的一環,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畢業生國際競爭力的基本前提。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開設有英語相關專業,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都必須至少學習大學英語一年,可見英語在高職院校各專業中的重要性。
語法作為英語學習的基礎環節,從小學到高中或職高各個階段就已經接觸,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各個層次的教學和考試中講授和考查。但是就筆者觀察自己乃至周邊英語教師所接觸到的學生都對英語語法學習心有余悸,大有談語法色變的狀況。
多數學生認為語法枯燥乏味,概念難懂,語法學習幾乎等同于簡單機械的刷題模式,難以體會英語語法和生活的聯系。作為大學生筆者觀察發現很多學生對基本概念(如狀語、賓語等)和基本方法(如判斷句子成分等)存在問題,多數學生腦中有眾多破碎且相互無聯系的結構,如談及不定式多數學生會說是to do,但是當問及其功能及如何充當句子成分卻一無所知。大有只有破碎框架,無與生活學習對接的意義聯系。
英語語法教學困境主要表現為課堂和語言實際使用層面的困境。這兩個層面是學生主要涉及的學習和生活層面,這兩個層面的語境如果無法和語法使用巧妙融合,學生很難理解英語語法,通過一定量的形象生動語言使用積累后明確英語語法的使用的基本原則就成為泡影。
學生的天職是學習。課堂教學語言是學生體會英語語言使用的最直接方式。而良好課堂語言是優秀英語教師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該項基本功能在最短時間內打動學生并使其接受甚至崇拜老師,為后期學習打開良好的局面。除了簡化語運用外教師還需要在語言層面和肢體語言層面具有表演感染力,這樣才能做到語言難度適當的同時能繪聲繪色地表達語言。這些都是英語教師設計自己的重要基本功,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善于借用多媒體(圖片、音頻、視頻等)輔助語言表達。這些教師的硬實力外加軟實力(合適的教學法和積極的心理激勵)最終使得英語教師散發出難以抗拒的魅力,使學生容易懂老師,而接受老師的過程就是體驗英語運用的過程,學生從能聽懂在不知不覺中過渡到能說。
以上是理想英語教師的能力描述,但是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到自己的學生在以往的現實層面、基礎教育層面,受制于應試教育,英語課堂教師的語言很多時候變成了分析課文,串講考題的應試場所,幾乎全用中文,英語變成了點綴,學生很難沉浸于足量的英語學習。不少教師課堂語言能力有限,幾乎不能繪聲繪色地使用課堂簡化語。部分教師甚至羞于說英語,很難讓學生認可。由此可見課堂英語不僅量少,而且偶爾使用的課堂英語還質量低下。
應試教育課堂語言多應試分析性語言,而分析性語言雖然來源于生活,但是如果之前教師沒有充分結合小學和初中善于形象思維的特點缺少足夠的生活課堂英語的輸入,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是很難對應試分析語言產生興趣的。課堂英語脫離生活而充斥應試分析語言最后使學生產生錯覺,認為英語使用枯燥乏味。由此可見良好的師資是學生體驗英語的重要前提,但是現實層面優秀英語教師仍然是欠缺的。當大量高職學生興趣全無地出現在英語課堂時,不少學生把大學英語當成了混學分的目標,而現實層面幾乎很難有聯系。
高職學生雖然之前的基礎教育受制于課堂語言,但是進入高校后相對擁有更多的自由使互聯網以手機和電腦的形式向他們更多地展開,而利用網絡App 學習英語,體驗英語成為不少高職學生的選擇。英語歌曲、電影甚至在線同外國人的交流讓學生體會到鮮活的英語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問題。
英語是一種非常注重結構和形式的語言。而語法就是談及結構和形式的學問。結構體現為句子成分使用。英語使用中強調句子結構中的形式用特定詞或短語表達;另外句子成分應該放在特定的位置修飾或者被其他詞所修飾。如句子成分主語明確為是引領句子的主題,主題即明確為物或人,而人或物就明確其形式必須為反映名詞特性的名詞、數詞、動名詞或間接反映名詞特性的代詞來充當,其他詞性絕對不可混用。而對比漢語我們可以了解到漢語不注重詞性跟形式的必然聯系,通常界限模糊甚至可通用。比如學習這個詞語在不同語境中可為動詞也可為名詞,以下例子可見一斑:我認真學習(學習為動詞);英語學習是我的主要任務(學習為名詞),轉換為英語的時候就會有特定的形式對應,如果是動詞還得考慮時態形式,如果是名詞就該用動名詞(learning)。
但是現實層面的語言使用,特別是初級口語交流的時候,由于面對面交流者感官上特別是視覺上都對談論的事件心知肚明,故而這些非語言因素(實物、肢體指示等)能極大程度上輔助談話者明白彼此表達的含義。英美本族人在和非族人士交談中可以淡化甚至忽略詞性形式。從而造成個別英語學習者產生錯誤的想法,認為英語學習不需要關注詞形,對于復雜結構避讓或忽視。這樣勢必影響學生英語學習,造成學生不能精確表達。這對于注重結構和形式的英語而言勢必降低語言精度,造成英語學習無法長久進步。
英語語法注重結構和形式的基本原則要求學生認識、理解、接受進而強化練習。而脫離語境和過分強化應試分析式的語言導致很多學生無法很好地認識到英語語法的基本原則,由此打斷了對英語更加準確地理解、接受乃至強化練習習得。
而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于調整英語課堂語境,使其轉變為結合教師繪聲繪色的課堂簡化語和肢體語言以及適當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以建立植根于學生生活學習的語境,使課堂英語和學生生活學習水乳交融,學生能更自然地接受。形象生動的語言和抽象的應試分析語并不矛盾,只是前者適合作為切入語,當學生接受后再逐漸轉入應試分析語。而形象生動的語言關鍵在于語境的調整,強化基于大量具體事例的歸納。
英語語法注重形式的特點體現為各類詞不同形式產生不同含義。下面以動詞時態(Who are you?)為例,教師結合語境表演提示學生英語語法注重形式為英語語法基本原則之一。以此喚醒學生對英語語法基本原則的樹立和堅守。
教師熱情地和學生用英語打招呼后向學生詢問自己的職業(What do I do?/What is my job?)。學生回答You are an English teacher。然后明確回答為Yes,I am。然后話鋒一轉反問學生我之前是干什么的呢?(What did I do?)。適當停頓沉默后制造懸念,如果有學生回答可以引導。如果學生暫時沒有回答可以給出之前工作的線索,讓學生猜測,最后給出答案:But I was also a translator and a teaching assistant to foreign teachers.必要時可以給學生解釋名詞含義,但是盡量用英語。然后反過來問學生:What do you do?引導學生回答I am a student.再進一步追問學生未來他們做什么工作:What will you do?。
結合句子提煉出使用be 動詞不同形式的語句,并書寫在黑板上或打字在屏幕上:I am a teacher but I was a translator and a teaching assistant to foreign teachers.I will still be a teacher.必要的時候可以寫出漢語,通過對比讓學生認識到不同be 動詞可以明確不同時間,而漢語主要通過表示時間的副詞表示,如之前、現在、以后等。
教師在說到關鍵詞be 動詞的時候,應該刻意放慢語速,強調其和不同時間的關系,適當配合肢體動作和表演能很好地強化學生對不同be 動詞形式和時間關系的理解。由此可見,優秀教師建立形象生動地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語境可以讓學生較快地理解句子含義,而語句的規律可以讓學生看到英語語法注重形式的原則絕非停于紙面,而是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