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連方
(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湘潭 411201)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是“三進”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進學生頭腦的主渠道。源頭有活水,渠道寬闊通暢,活水才會源源不斷地流向遠方,滋潤萬物。新思想“天天見、天天新、天天深”反映理論武裝規律的科學命題,既是新時代對社會主義公民的要求,也反映了人民認識事物的過程。從“見”到“新”、再到“深”,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通過學習的快進度、創新的高速度和行動的加速度,真正實現學懂、弄通、做實。
新思想需要學生主動去接觸、理解、接受、實踐,這個過程并非在短時間能實現。如何讓學生樂于接觸、主動接受,并敢于實踐,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這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2019 年上學期,我在任教的班級開展了課前時政熱點播報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讓學生主動擔起宣傳黨中央大政方針的重大責任,做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天天見、天天新、天天深”,幫助學生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由觀念框架、主要概念、基本原理、思維方式等構成。理論本身具有邏輯性、抽象性、思想性、知識性,如果就理論講理論,不注意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就會造成理論語言與生活話語的隔閡,也會使學生對于理論課望而生畏,甚至感到厭煩,抱怨理論課內容沒意思。我們通過調查也顯示:72%以上的同學覺得教師在課堂上“一言堂”不會產生教學效果,甚至會讓學生反感這樣的課程,他們更喜歡課堂的討論、視頻觀看、自主學習。有很長一段時間,思政課學習都是處于“說起來重要,學起來不重要”“教師激情澎湃,學生昏昏入睡”的尷尬狀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200 周年誕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為了改變人民歷史命運而創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的,為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習主席的講話再次給了我們思政課改革的思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種狀況必須扭轉。否則直接后果就是學生非但圣賢書沒讀明白,窗外事也一無所知,視野狹窄,能力低下。[1]
“缺乏理論的純感情的信仰,會隨著地位的變化而發生蛻變,而純理論性的信仰由于環境的險惡和挫折容易發生動搖。”要讓思想政治理論“天天見、天天新、天天深”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時政熱點事件無疑是最鮮活的課程資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源頭活水”。每次課以學生關注的時政熱點播報開頭,能喚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充滿活力,有利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潛移默化地進入學生頭腦,讓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對當代中國問題及世界問題的深度關注、合理破解中發揮更為積極的引領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的內在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時政熱點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人們關注、議論多且比較集中的問題,既有國際國內發生的重大事件,也有關系人們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如2020 年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是全中國、全球的熱點、焦點問題,引發的討論也是此起彼伏。
2019 年3 月,我在任教班級宣布規定:每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正式上課前,每班(合班上課)需要安排1 名學生進行時政熱點播報,時間為1~3 分鐘。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明確指出,上臺播報的同學可根據表現將期末成績加1~2 分。學生對于提高成績感興趣,但對內容的選擇有偏差。在最初的幾次課里,如談明星效應、過年恐歸現象等,甚至有錯誤觀點與偏激言論。形式就是在網上摘錄一兩則新聞簡訊。作為老師,對于學生的上臺行為應持肯定、鼓勵態度,引導學生選擇符合主題的事件,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對大是大非問題基本能做出正確判斷,幫助學生樹立主流價值取向。
經過一個學期的嘗試,部分學生養成了每日關注時政要聞的習慣,逐步樹立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思想。學生在課前的時政熱點播報時,不僅只敘事,如外賣小哥的詩詞情懷、紀念“五四”運動100 周年,還能較好地運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評論,從現象看本質,知曉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原來要推辭謙讓上臺,現在能主動踴躍上臺。有同學提出課前用1~3 分鐘時間太短,時間應該更長些,以便把時政熱點問題講得更透徹。
2020 年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是全中國、全球的熱點、焦點問題,引發的討論也是此起彼伏。在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和全世界蔓延之時,學生們只能待在家中進行“網絡學習”。我們的時政熱點播報也發生了變化,要求每位學生拍1~5 分鐘的視頻,談論疫情防控中的家國情懷、疫情防控中的青春力量等。教師在每次網絡思政課前播放學生制作的視頻,并鼓勵其他同學發表意見,教師總結深化。從學生的視頻和討論中,大家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講話精神理解較好,也明確作為新時代青年肩上應承擔的責任。
布魯納認為:“教師的作用是形成一種能夠獨立探索的情境”,學生在這一情境中主動建構知識。事實也證明,學生只有通過自身感悟建構的知識才能真正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并外現于行動。讓學生播報時政熱點,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凸顯、教師的適時點撥、思想升華,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肩負著一種使命: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為他們進入社會后有一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觀察問題的方法,打下一個比較牢固的基礎。這個過程,既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教育,也是對學生原來接受正確觀點的強化和錯誤觀點的糾正,更是與各種影響學生的錯誤社會思潮的一種爭奪。我一直秉承一種觀點:大學生輿論中不僅有正面的表達也有負面的消息和情緒,不回避問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正確態度,化負面信息為正面引導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應有姿勢。
通過時政熱點播報,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天天學習運用、激發熱情,實現天天見;學生以事例、熱點將政治話語轉化為群眾話語、生活話語、網絡話語,教師加以點撥、提升,學生獲得新認識、擁有新本領、煥發新面貌,實現“天天新”;在教師激勵下,學生認真學習教師課堂理論解讀,自主再次深度研讀新思想,進一步堅定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信念和信心,并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當中。
從我的課堂實踐來看,這種生成的課堂與預設的課堂有較大的差別,對教師的人格魅力、知識儲備、課堂的駕馭能力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如果教師把握不了,課堂就可能陷入渾沌的狀態,反而會干涉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基于此,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每日關注時政熱點,更要弄懂弄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基本經驗和理論成果。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做調查、會比較。另一方面,現在的思政課老師大多是“70 后”、“80 后”,而我們的學生基本上是“00 后”,年齡差也會產生信息間的語言不合、交流渠道不暢。思政課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了解學生的學習方式、信息獲取方式、語言表達方式等,學會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事實證明,通過讓學生講解、分析,也能促使教師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并調整教學內容,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當然,從開展課前時政熱點播報的情況來看,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須引起重視并加以解決。如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應付了事;播報方式比較單一,部分學生選擇在網上找一則或幾則習近平出席活動的新聞播報;評論不到位,缺乏理論深度;學生的團結合作不夠等。在疫情防控情況下,這種情況更加突出。所以,我打算在學生返校后繼續強化時政熱點播報的規范與要求,要求學生參與方式采用3~5 人一組的小組合作方式,加入小組與小組間的互評環節,播報的呈現方式除了傳統“讀新聞”外,鼓勵學生制作PPT、微視頻,甚至像新聞記者的現場報道、采訪等等,播報時間也可以適當延長至10 分鐘以內。將評價結果納入思政課的平時考核,并增大所占比重。此舉是為了提高播報的質量,也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和競爭意識,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幫助。[2-3]
新思想“天天見、天天新、天天深”,就是讓教學回歸生活,教學內容“接地氣兒”。用活時政熱點播報,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