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亞平
(江蘇省如皋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南通 226500)
一般認為“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協作。學生的職業技能,指學生在未來工作崗位上所需要的技術和能力。職業技能和工匠精神的融合培養是現代產業社會的必然選擇,一方面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使學生具備基本的工匠素質;另一方面,強化學生的“工匠理念”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兩者互為依托,不斷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的優秀基因,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培養需要“工匠精神”。
然而,經過筆者對本校及本地區中職學校的調查發現,中職學生往往缺乏自身認同,對自己的職業前景沒有明確的目標。如在技能實訓方面,怕苦怕累,急于求成,淺嘗輒止,技能操作更是敷衍了事。顯然,這與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相去甚遠。
新的時代,新的挑戰;樹匠心、育匠人。工匠精神是現代職業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培育職業技能與工匠精神兼備的中職生是時代對中職教育的客觀要求。
中職學校要加強職業技能與工匠精神融合培養的制度建設,從制度上保障融合培養的順利進行。《孟子·離婁上》說:“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學校要制定相應的學習、實訓的規章制度,并通過建立一系列獎懲制度,以獎促學,獎勵為主,懲罰為輔,樹立典型,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對那些在學習、實訓過程中所涌現出來的技術過硬且不斷精益求精的學生要進行獎勵,樹立正面典型,號召全體學生向模范學生學習。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職業技能與工匠精神兼備的現代產業工人,學校還要規范的教師行為,讓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重視自己職業技能的提升和工匠精神的養成。
在融合培養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公共基礎課、技能課的教學中也要融入工匠精神教育,激發學生的工匠熱情。
公共基礎課的老師要與專業課教師密切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特別是基礎課的老師在提高學生人文修養的同時也要引入現代工匠理念的教育,讓學生在人文知識的熏陶中潛移默化地養成工匠精神。在中職基礎課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使公共基礎課的人文性與人才培養的專業性相統一。如我校非常重視社團的建設,在人文類社團中也加入一些有利于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活動,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逐漸養成工匠精神。學生工匠精神的養成又促進著學生職業技能的提升。學生在技能訓練中態度端正了,學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了,也更能吃苦耐勞了。公共基礎課與職業技能課相互融合、互為依托、有機補充共同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提升和工匠精神的養成。
營造具有濃厚氛圍的工匠精神校園文化,有助于培養中職學生職業理想,激發學生提升自己職業技能的愿望,進而全面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如我校在校企合作時,有計劃、有目的的引入體現職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企業文化,讓追求敬業、精益、專注、創新、協作的工匠精神變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激發學生追求工匠的熱情。
在校園文化中適當引入優秀的企業文化,有利于讓學生真切感受社會的就業環境。這種校園文化讓學生深切體會高水平的職業素養對現代產業人的重要意義,使學生職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融合培養從校內拓展到校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實踐中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提升與工匠精神的養成,既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需要,更是學生未來就業的需要。中職學校要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培養學生職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第二課堂,為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深刻體會職業技能與工匠精神對其職業生涯的重要意義。
學生校園學習與社會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能讓學生早一步與企業崗位對接,促使學生在社會實踐逐步獲得工匠品質。同時學生在實踐錘煉中獲得的工匠品質也有助于學生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此外,學生對社會、企業多一些了解和體驗,也會為其畢業后順利地融入社會創造有利的條件。
總之,職業技能和工匠精神的融合培養不僅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更是社會對現代產業人的深切呼喚。從學生人生發展的角度來看,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職業技能和工匠精神,才能在職場開辟出屬于自己的天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