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珍安
(浙江省東陽市橫店鎮第三小學 浙江東陽 322118)
思辨能力的迷失就代表自我的迷失,因此,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現在網絡盛行,大家隨大流一起跟風,出現了很多片面化且極端化的言論,很多人都喪失了思辨能力,這些都是不健康的。作為小學語文老師,雖然不能作為學生思想的主導者,但是老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要教育者,老師可以更多地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發揮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讓小學生養成愛思考和辨別事物的能力。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這一主題進行探究,培養小學生的思辨能力。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主要就是告訴大家,書中的知識是淵博的,書中具有豐富的營養供人汲取。自古以來文人們知識都是通過閱讀大量的書籍獲得的。同時,要想具有卓越的思辨能力,就必須先儲備好足夠的知識,即閱讀盡可能多的書籍刊物。對于小學語文老師來說,不能只是講述課上知識,在課本知識之外,也要給學生拓展課外知識。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儲存更多知識,這樣才能在書中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學到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學習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時,其中一課是《升國旗》,是關于我國國旗的一個詩歌,本篇內容主要是讓小學生了解我國升國旗時的一些主要禮儀,讓學生從小就學會尊重國旗,尊重升國旗這個儀式。在講完本課之后,語文老師可以給學生推薦讀一些課外讀物比如《小小的天空,小小的夢》,仔細閱讀下來就會發現,其實這是一本關于一個叫小小的孩子夢想的書。里面有一個個關于夢想的小故事,可以讓小學生從中學到一些對于以后發展有幫助的小故事,維護小學生的好奇心、探索心,鍛煉小學生的思考能力。
思辨建立在思考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建立在問題的基礎之上,有了問題,才會進行思考進行辨析。小學生對世界的了解不夠,自然所要問的問題不夠多。因此這就需要老師,去引導小學生,發現生活當中的一些未知的事物,提出適當層次的問題去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去探索。但是老師在提問過程當中,要根據學生的情況提問相應的問題,不能太難,這樣對于學生一步一步培養思辨能力是沒有幫助的。所以這就告訴老師,要根據學生對層次去主動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思考,提高小學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學習統編版一年級下冊課本時,其中一課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講的是村民在毛主席的帶領下,使原來沒有水井的村子建出了一口水井,最后村民還在水井旁立了一塊石碑紀念毛主席。老師在講完這節課之后,可以給學生提問題,為什么毛主席受村民愛戴,他做了哪些好事,毛主席具有怎么樣的品德?老師可以通過給學生提問問題,讓學生去了解毛主席良好的品質,從而幫助學生思考辨別具有良好品性的人以及這些人做的好事情。
上文提到思考是建立在問題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有了問題才會進行思考,才會從思考結果當中去辨別適合與不適合。在小學語文老師講課的過程當中,不能只是老師主動提出問題。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會造成學生很被動,老師應該在上課的時候鼓勵學生主動發出疑問,主動提出問題,這樣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問題進行講解,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心情。這樣的教學方法比老師主動提出問題要好很多,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主動思考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講統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課本中的“我多想去看看”這節課時,老師可以在課前,鼓勵學生去提出問題,包括我們離北京和新疆有多遠等等這些問題。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然后老師進行解答,進而一步一步拓展知識,給小學生補充之前沒有聽說過的一些趣事,讓學生在探索中思考去辨析事物,培養學生自身的思辨能力[1-2]。
綜上所述可以了解到,培養小學生的思辨能力是尤為重要的,在小學階段給學生開始培養這種意識是最適合的。培養小學生的思辨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要小學生多讀書,儲備足夠的知識,其次就是要讓小學生在課堂當中主動發現一些問題,主動提問,盡情發揮自己的探索心,這樣才能逐步培養自身的思考能力和辨析事物的能力。學校老師更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一點一點解答問題,滿足學生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