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楠
(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0)
學習遷移是指在一種學習中習得的經驗對另一種情境下的學習的影響。根據地理知識內在聯系,將地理知識的聯結關系劃分為類比聯結關系、矛盾聯結關系、因果聯結關系、演繹聯結關系等六種聯結關系。[1]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將高中自然地理的相關知識進行相應的歸類[2],用先獲得的方法和經驗,根據它對后續學習的影響,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地理知識或技能的學習遷移。下面以魯教版“大氣圈與天氣、氣候”教學為例,說明學習遷移理論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知識具有演繹聯結關系。這里以課本第三目“大氣的運動”為例。這一部分的重點是分析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這是進行知識遷移的前提。由于內容比較抽象,教師可以采用直觀的方法比如動畫、實驗、板圖進行演示。學生首先要理解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才能將此原理遷移到自然界存在的其他形式的熱力環流當中去。魯教版教材在“活動”中設計了讓學生解釋圖中海陸風形成的原因。那么就可以讓學生運用剛剛講過的熱力環流的原理,分析白天時陸地和海洋的溫度如何?是高壓區還是低壓區?風向如何?反之夜晚的情況呢?也就是說,前面先行學習一個基本的原理、規律作為理論基礎,后續學習的則是具體的地理事物,是原理規律在生活中演繹出來的具體體現,是真正和學生生活相關的地理現象。教師可以通過布置思考題或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分析城市風和山谷風的形成,用這種演繹推理的方式,由課本走進生活,引導學生產生學習遷移,更能夠讓學生產生“原來地理知識就在身邊”的感覺,切實感受到大氣運動和人類生產生活是密切相關的,這同時也是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類比聯結在高中地理知識當中存在比較廣泛,它是指兩種事物或現象之間存在著共同特征,先行學習和后續學習的知識在本質上或者是現象上具有相似性,從而更容易產生學習遷移。在上一節中學生已經學習了“海陸風”的形成——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導致海洋和陸地在白天和晚上的溫度不同,進而使海洋和陸地形成不同方向的氣流。而季風氣候的成因分析,本質上和海陸風的成因是一樣的。從空間上來看,只不過是把局部的海洋陸地的范圍擴大到東亞、南亞地區與太平洋之間;從時間上來看,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導致的氣溫、氣壓差異,從白天到夜晚擴大到不同的季節,形成不同的高低壓中心,進而使得這些地區在冬季和夏季的盛行風向不同。這里僅做簡單舉例,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對南亞季風的形成的影響、風向等具體問題還需要教師再進行講解總結。
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這種可以通過類比遷移的知識還有很多,比如都是由氣壓帶風的季節移動形成的地中海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成因分析等等。教師要幫助學生促進此類遷移的發生,如果學生能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經常對相似的知識進行歸納、比較,努力嘗試找出知識之間的相似點和共同的規律,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學生也會感受到學習地理的有趣,進而增強了學習的自主性,減輕學習負擔。
在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也存在許多知識之間相互對立、反向的矛盾關系,需要通過對比的方法以發生遷移來記憶。如本節“常見的天氣系統”內容中,氣旋和反氣旋的部分。氣旋和反氣旋本質成因相反,氣壓分布、氣流方向不同,可采取的教學方法很多。比如讓學生親手繪制示意圖,自己總結氣旋和反氣旋的氣流運動規律。從概念、氣壓狀況、氣流運動、天氣狀況和典型天氣等方面,列表對比分析氣旋和反氣旋系統。學生一直參與在思考的過程中,再進而分析其對天氣的影響,也會更容易接受。同樣可以采取列表對比學習的知識還有本節“鋒面系統”中的冷鋒與暖鋒。
這種通過矛盾聯結需要對比分析的問題,往往具有較高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提供一些學習策略,比如說列表對比、繪制思維導圖等等,不僅僅是要學生學會這一節的內容,更是要培養學生橫向學習的思維和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對終身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才能提高地理實踐力,更好地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
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經常會發現學生死記硬背的情況。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識邏輯性很強,學生僅僅靠死記硬背不能很好地把握自然地理知識之間的聯系,無法建立系統性的知識結構,難以轉化新舊知識。因而在考試中,一旦遇到需要學生將所學的理論、規律進行遷移應用時,換一個“套路”,學生往往無從下手。其次,地理學科作為一個生活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有很多知識與生產生活聯系密切。我們可以利用學習過的地理原理、技能,去解釋一些發生在身邊的、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因此,教師們要注意學習遷移理論在自然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培養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滿足學生現在和未來學習、工作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