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賢
(廣州市第八十一中學 廣東廣州 510000)
隨著課程教育改革的推進和深入,教育由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發展和成長。同時,隨著高中辦學規模擴大和升學壓力的增加,還有越來越龐大的學習困難學生群體,學生遭遇學習困難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現行的高考制度下,歷史學科被長期忽視;特別是大綜合的考試模式,更使歷史學科地位下降。其次,高校理科招收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也導致高中形成重理輕文的教學管理體制,客觀上造成了歷史學科不被學校領導和學生重視。再者,考試制度降低了人們對歷史學科的重視程度、影響了歷史學科應有的社會功能的發揮。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來自家庭的不良影響不僅作用于學生的歷史學習,更可能對學生的整體學習產生副作用。有的家庭期望值過高,給孩子帶來了無形的壓力。有的家庭成員關系不和,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有的父母教養方式與態度不當,容易使孩子產生不良行為習慣和心理等。
許多研究表明,若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注重溝通、了解,其子女的學習成績往往較好。反之,父母與子女在相處的過程中,采取專制的方式,冷漠、放任等態度,其子女的學習成績一般而言較差。
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出現學習困難,除了外部的因素,還有其自身的內部因素。學生自身因素對歷史學習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
歷史學習困難是高中歷史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最不可忽略的難題。學習困難的成因復雜,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已成為學習困難問題研究的重要方面。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持久的學習活動、強化良好的學習效果。
從非智力角度分析高中歷史學困生的成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歷史學習動機不足、缺乏學習歷史的方法、不能形成科學的歷史觀、歷史思維能力水平低、缺乏熱情的歷史學習情感等。
因此,應高度重視對學習困難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一步步引導學生走出學習的困境,步入學習的良性軌道,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高中歷史學習對歷史事件的分析是掌握歷史核心內容的最基本的、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歷史核心素養中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的強化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認知;歷史解釋與唯物史觀的應用可以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有利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家國情懷的落地則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以人教版必修一《鴉片戰爭》一課為例,歷史核心素養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歷史分析,鴉片戰爭的爆發原因、過程、結果與戰敗原因,進而形成完整的歷史思維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建立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家國情懷。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多項不足,史料實證、歷史解析和家國情懷等多個要素恰恰是以學生為本的視角出發。因此,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歷史核心素養能提高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培養學生在合作探究的教、學活動中加強對歷史內容的理解。
以人教版必修二《發達的古代農業》一課為例,采用分工合作與探究學習的模式讓學生當課堂老師,在課前收集史料實證、在課堂進行歷史解析,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活躍課堂氛圍,不僅培育了歷史核心素養,也增強了學生的合作學習和問題探究能力,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也有效培養了學困生對歷史的興趣和學習的信心。
歷史核心素養中的時空定位是歷史學習的基礎,只有準確把握歷史事件在歷史時空上的定位、結合時代背景,才能培養學生科學學習歷史的方法。通過與時代背景相結合,學生能深入了解歷史的發展,找出內在的聯系與解決問題的根源,更能體會不同時代的主題與使命。
繼續以人教版必修一《鴉片戰爭》一課為例,在準確把握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過程、結果與戰敗原因,形成完整的歷史思維分析能力的基礎上,深入了解1840年前后世界歷史進程與中國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1840年所處時代的中國人的革命任務與現當代中國人的時代使命,最終落腳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家國情懷,以及樹立將個人命運前途與國家和時代相結合的人生理念與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