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芳
(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新和小學 廣東廣州 510880)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讓學生活躍思維,通過正確的計算得出正確的答案。在一到三年級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都不高,經常在運算過程中出現問題,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規范學生的運算習慣,讓學生在正確運算的前提下,提高計算準確率和計算速度,并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為之后的數學學習生涯奠定基礎[1]。一到三年級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動并且好奇心很強,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地位,設計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教學方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充分將學生的好奇心和活潑愛動的天性利用到實際教學中,提高小學生數學教學效率。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計算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數學內容都和計算有關系,不僅包括小學,還包括初中、高中、大學,只要有數學就會存在計算,因此可以看出數學計算的重要性。在低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至關重要。小學低年級是培養學生計算習慣,提高學生計算質量和效率的重要階段,能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的發展,為學生之后的學習生涯奠定基礎。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進行壓迫式教學,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并從主動變成被動,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很多學生的學習方法都是“死記硬背”,并不能找到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此,教師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2]。小學數學知識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要求較高,理論知識抽象且復雜,再加上枯燥的教學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厭煩的心理,所以,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注重教學方法,加入直觀教學等。
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其良好的計算習慣。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進行分組教學,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展開學習,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帶領較差的學生,讓同組成員進行交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還可以設計獎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其次,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能力都相對較弱,教師可以多組織動手實踐操作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明確計算思路,直觀地感受計算理論。例如,教師在講述加法運算的過程中,提問“4+2=?”,然后準備一些小紅花或者撲克卡片,讓學生進行實物計算,一個一個地擺放計算,先拿出4個小紅花再拿出兩個小紅花,最后數一下一共有多少個得出正確的答案。再讓學生在腦海中進行計算,將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加進去,讓學生在腦海中計算:4把玩具手槍加上兩個游戲機的總數是多少,這樣的計算方式對低年級小學生來說是比較有新鮮感的,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
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至關重要,在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口算教學的重要性,通過不斷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穩定學生的計算基礎,只有具備較好的口算能力,才能提高以后數學學習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效率。所以,讓學生具備優秀的口算能力,就是為以后的數學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要重視口算教學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口算教學,促進學生的口算能力。
例如,學習兩位數的加減法和九九乘法口訣時,教師要先提升學生對乘法口訣表的應用速度和準確讀,可以給學生布置10-20道口算題,讓學生進行訓練;或者在數學課堂中設計小游戲,讓學生進行搶答,并設置獎項,搶答次數最多且正確率最高的同學可以得到一塊橡皮或者一支鉛筆等,獲得這些獎品并不是最終目的,目的是鼓勵學生投入到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不斷進行課后訓練,達到成熟的口算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多鼓勵、表揚學生,讓學生提高自信心,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進而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師生關系。
小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時無法避免會出現一些錯誤,尤其是在數學計算過程中,學生會因為知識累積量不足出現問題,在學生做錯題時,教師應該加強錯題分析,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處并加以改正,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問題。如果教師直接將正確答案告知學生,會阻礙學生進行反思和思考,不利于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生在計算“16÷4”時出現錯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道題進行深層次的分析,讓學生思考:假如教室里16個橙子,要分給4個同學,每個同學可以分幾個橙子?讓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進行計算,這種計算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錯誤,并進行正確解答,提高計算效率。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重視口算教學,穩定學生計算基礎,注重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計算習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注重錯題分析,提高學生的計算效率,全面發展學生的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