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陜西省乾縣梁山初級中學 陜西咸陽 713306)
初中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需要學生在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實驗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農村學校而言,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是較為薄弱的一環,未能發揮出預期的教學效果。
受應試教育思想和地區環境的影響,很多農村學校都未能認識到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對理論知識的講解上,導致理論多實驗少,學生理解起來吃力且學習積極性不高。
老師對實驗教學也大多采用講實驗的方法,學生對實驗步驟、實驗原理進行機械記憶,學生通常都是憑借文字描述和老師的語言描述來了解實驗現象,對實驗現象難以形成深刻印象,導致雖然進行了實驗講解,但學生依然對物理實驗非常陌生,使農村物理實驗教學流于形式,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更無法推動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內化。
在農村學校,由于場地和資金的限制,很多學校都沒有獨立的物理實驗室,物理實驗教學通常直接在教室進行。物理器材類型不配套,很多涉及大量實驗器材的物理實驗無法進行,器材使用時間長,精準度無法保障,不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都保證不了。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許多農村學校也都有了多媒體設備、電子白板、網絡等信息化教學設備,彌補了實驗設備、場地、資源等方面的不足,為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帶來了改革和創新。
在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實驗演示是實驗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但由于學生座位、實驗現象等方面的因素,學生常常無法及時、細致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實驗教學的效率和質量?,F在,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通過實物投影的方法進行演示操作,使學生在座位上也能清晰地看到實現現象,如“電能表”的演示實驗,老師可借助課件進行實物投影教學,使學生清晰地看到電能表上顯示出的詳細信息,配合老師的講解掌握電能表的應用,提高實驗教學效率。
微課是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的產物,制作相對簡單且時間較短,生動性、趣味性強,學生通常接受程度較高。對于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有些難以在課堂演示的實驗,老師可以通過微課進行教學,這樣既能節省課上的實驗教學時間,生動、立體的視頻畫面又能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在觀看的同時獲得感性的認識,加強對物理知識的理解[1]。同時,微課可以滿足學生隨時隨地反復觀看的學習需求,未能及時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能夠通過回放、反復觀看加以鞏固,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實驗步驟、實驗現象,深入了解實驗原理,也能結合自身實際學情借助微課查漏補缺,可取得良好的實驗教學效果。比如,演示“比較質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燒時放出的熱量”的實驗時,老師課前按照教材內容,進行“分別取10g酒精和10g碎紙片給約200g的水加熱”的物理實驗,并制作成微課,學生通過老師的動態視頻實驗演示進行觀察、思考、分析、總結,便于學生對實驗過程進行對比分析,既節省了課堂實驗操作時間,也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在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受時間、空間、實驗器材等因素的限制,有些物理現象、操作過程常常由于操作不規范、實驗現象不明顯而成為學生學習的重難點,學生無法通過自己操作實驗來觀察到細微的實驗現象,難以取得預期的實驗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對物理概念、抽象的物理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因此,在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動畫模擬實驗,引導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操作將宏觀的物理現象微觀化,使學生生動、直觀地看到想看但自己在操作中常常不容易看到的物理顯現,增強物理實驗教學的效果,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實驗教學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比如,“探究熔絲熔斷的原因”,老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實驗演示,引導學生結合模擬實驗過程對熔斷電流與直徑、長度、空氣狀態、老化等方面因素的關系進行分析,學生對熔絲展開了深層次探究,取得了良好的實驗教學效果。
將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彌補了農村學校實驗場地、資源等方面的不足,使實驗教學操作更簡單、更便捷,學生能更加直觀地看到實驗現象,大大提高了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