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利芳
(江蘇省太倉市沙溪鎮直塘小學 江蘇蘇州 215400)
德育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點內容,德育教育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整個學校的辦學水平。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應將德育教育巧妙融合在學科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美術課程是一門基礎課程,且深受學生歡迎,教師要運用好這一課程,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悄無聲息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降低學生對德育教育的抵觸情緒,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小學低年級美術學習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良好的審美在美術學習中占重要位置。教師在展示優秀美術作品時,可以挑選具有家國情懷的作品,以此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得到提升[1]。通過展示具有家國情懷的作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讓學生學會熱愛自己的國家。在這一過程中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對美術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開始培養學生的美學素養,做好學生的啟蒙。
比如,學習《船》時,我給學生準備了一些鄭和下西洋的圖片,圖片場面壯觀,圖片上的各種船吸人眼球。我校位于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對這段歷史孩子們都有耳聞,也參觀過鄭和公園里的大船,孩子們對此非常感興趣。通過這些表現力極強的圖片給予學生視覺上的沖擊,激發學生對船的興趣,從船的形狀、結構功能等方面進行欣賞。隨后在美術教學中我告訴學生,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出海船艦最多、航海時間最久、歷史影響力最深遠的一次海上航行,比起同時期的歐洲,中國的航海事業足足領先一百多年。鄭和下西洋的事件令世界矚目,也宣揚著明朝的國力強盛。通過這些圖片的欣賞,讓學生對自己的祖國充滿熱愛。
每一個優秀的美術作品背后都蘊含著一定的故事,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優秀美術作品背后的故事。低年級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可能僅停留在畫面美的過程,教師要帶領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深入的理解。以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理解美術作品的內容,讓學生從故事中得到感染,從而達到育德教育的效果[2]。并且,故事的形式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方便學生理解。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年齡,適當調整講故事的預期和形式,為學生呈現更加優質的學習內容。
比如,欣賞齊白石的蝦的圖畫時,先讓學生觀察,隨后我給學生講述了這幅畫的故事。通過比較生動的講解以及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對這個故事有充分理解,并領悟齊白石先生認真、追求精致的精神,教育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要對自己嚴格要求,保持認真的態度,不斷突破自己。以講故事的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豐富學習內容,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有更多的收獲。
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要帶領學生學會“我以我手繪我心”,通過親自繪制來傳達學生的情感。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規定主題,讓學生自由發揮,給予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從而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幫助學生挖掘自身潛力[3]。要求學生的作品帶有情感,以此幫助學生學會通過美術作品進行情感表達。通過學生的作品,教師能夠了解到學生的想法,從而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畫畫的形式迎合學生的喜好,更容易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能讓學生更加主動地接受美術的熏陶,從而提高個人的美術功底和品格修養。
比如,學習《和媽媽在一起》時,結合教材的內容,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課堂作業,要求學生在課上講出自己與媽媽的故事,同時要繪制一幅畫作為禮物送給媽媽。繪畫的主題是“我和媽媽”,需要學生充分開動自己的腦筋,用自己的雙手繪制出自己對媽媽的愛意。通過課堂上學生的繪制,深化了學生與媽媽之間的情感,教會了學生感恩自己的父母,并不吝嗇自己的表達,讓學生通過繪畫的形式表達對父母的感恩。
總而言之,德育教育在教育教學的任何環節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學校和教師都應當對德育教育加以重視。巧妙利用美術課程,創新美術教學模式,引入德育教育的內容,讓美術成為德育教育的有力載體。利用美術課程滲透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既能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也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幫助學生學習美好的道德品質,培養優秀的人格素養,形成對這個世界較為正確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