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輝
(蘭州現代職業學院衛生健康分院 甘肅蘭州 730300)
職業認同感是心理學概念,指個體對從事職業的目標、社會價值以及期望[1]。護理行業的職業認同感已經不僅局限于學生的心理問題,而是向著職業素養方向聚焦,以培養護理專業學生崇高的人文情懷和責任感為目標。思政課程是學生思想素質建設的主要渠道。教師要充分利用思政課程,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
職業認同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學生對職業的忠誠度,對醫療系統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優秀的護理專業人才既需要掌握精湛的護理專業技能,還需要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素養。教師只有將職業技能和道德素養相互融合,才能培養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技能要求越來越重視。學生在和患者溝通過程中要具有心理輔導、語言表達和健康引導等技能。這些技能需要學生對自身的職業發自內心的熱愛。這樣,學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護理工作之中。因此,職業認同感與高素質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密切相關。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護理觀念的改變,護理行業發展迅速。高職高專院校作為我國醫療衛類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可以促進護理專業人才質量的全方面提升[4]?,F階段,醫療傷害事件、醫患糾紛事件等頻繁發生,加之護理人員的薪資、待遇較差,這些導致護理行業人才的數量儲備不足。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感能夠加強專業學生的責任心和同情心,使其認識到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這樣,學生就能妥善處理工作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護理行業產生一種認同感。這種心理狀態能夠幫助學生制定自己長期的職業發展計劃和職業目標,為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礎。
護理行業的人才需要具有較高的奉獻精神、吃苦耐勞精神、敬業精神和創新精神,能夠妥善處理醫患之間的關系。長期的護理工作容易使護理人員形成職業疲勞感,對其工作喪失興趣。教師利用思政課程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能夠促進學生積極樂觀的性格的養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克服因為職業疲勞感帶來的興趣不足問題,進而提高崗位的適應能力。
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情感豐富、個性分明、易于塑造。教師在職業認同感的培養過程中,可以利用職業榜樣素材來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
例如,央視熱播的《找尋最美鄉村醫生》《感動中國》等節目中不乏醫生、護理人員的典型例子,教師可以對具體的人物進行追訪,讓學生從真實的案例中追求職業的價值。大學生村醫路文強扎根山鄉20載,被譽為“貓耳洞”的南丁格爾醫生劉亞玲等,他們扎根鄉村、醫者仁心、執著奉獻的“最美”品格,獲得社會各界的贊譽。教師利用這些先進事跡來增強學生對于職業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廣泛,如醫院、社區衛生站、老年服務站以及健康護理中心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專業貼合、課程貼合的崗位實習,幫助學生提前適應崗位工作,并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
例如,在學習《高血壓病人的護理》這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相關的社區服務中心進行學習,并根據崗位要求,讓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發展計劃。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計劃內容,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護理工作的內涵和重要性,并給予適當的指導。
思政課程如果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單方面講授,這種教學策略就無法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想要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運用某個真實的醫患案例作為教學的素材,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并剖析問題及原因,結合職業認同感提供解決思路,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角色演習,盡可能地還原真實場景[2]。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充分融入到教學活動之中,增加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對學生的發展有著指導意義。
學生職業認同感的培養并不是專業教師單方面的職責。為此,學校可以邀請護理學院的其他資深教師向學生分享工作經驗和工作經歷,并指明學生的發展方向,讓學生少走彎路。同時,教師之間可以進行教學交流,實現教學經驗的互補,豐富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內容。
思政課程的目的除了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外,職業素養同樣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護理行業的發展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職業認同感是極為重要的一方面。教師要將專業課與思政課相結合,分析學生的心理,適當引用教學案例,巧妙地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中,創新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引起學生共情,進而為社會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