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錄
(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職業教育培訓中心 甘肅酒泉 736100)
中職院校在落實職業規劃教學中需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只有這樣才能引導中職生清晰地認識職業發展的前景,提高中職生的就業能力,讓學生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致的就業觀,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目前,中職院校在落實職業生涯規劃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無法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沒有體現出這門學科的重要性,指導缺乏專業化和系統化等。為此,筆者針對中職院校的職業規劃教學進行探究,旨在倡導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充分發揮出該門學科的教育價值。
中職院校開展職業規劃教學,能夠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職業技能訓練;能夠更好地幫助中職生完成角色轉換;能夠幫助中職生更好地找準自己的職業目標,從而為今后職業中所要面對的問題提前做好準備。中職院校的學生接受職業規劃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因此,學校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當前的水平和職業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認識到自己的專業和職業之間的關系,進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系統性地去學習與本專業相關的技能,以滿足今后求職就業的需求[1]。
中職學生長時間在校園內學習,與外界直接接觸的機會較少。他們雖然身心逐漸成熟,但對社會和經濟形勢認識了解明顯不足,在面對職業生涯中出現的問題時往往無所適從。有的學生還會出現一些心理障礙。為此,中職學校以就業為導向開展職業規劃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的關系,調整好就業心態。
為了更好地落實中職職業規劃教學,學校應形成專門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手段。指導學生職業規劃的教師要具備較強的業務素質,能夠熟悉掌握相關政策和法規。學校可定期組織教師參與相關的培訓活動,培養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建成以學生為主體、以就業主管部門為指導的服務體系,更好地服務于中職生。就業指導課程可以幫助學生設計具有方向性和目標性的職業規劃,充分發揮出職業規劃教學的功能和價值。
一方面,學校要改進專業課程的結構,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講授的單一模式,在教學中加入合作探究式和體驗式教學,以課堂講授和理論培訓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能力。教師在開展相關專業課程時要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各種實踐活動中,做到專業課和相關企業之間的對接。另一方面,學校除了開展就業指導相關課程外,要對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進行有效指導。學校可以邀請相關的專家到學校對學生進行指導,把職業規劃教學和專題講座相結合,為學生職業規劃指明方向[2]。同時,在多元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學校還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將教室課程和網絡課程相結合,實現學生與職業規劃教師隨時溝通交流,提高學生職業規劃教學的實效性。
為了實現資源共享,學校需要建立專門的網站和數據庫,可以設定一些個性化問卷,了解學生的情況,為學生提供以就業為導向的規劃資料。同時,學校可以加強職業測評,組織學生開展與職業相關的模擬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職業和行業,培養學生良好的工作態度和社會責任意識,引導中職生進行未來職業體驗,縮短適應社會的周期。為能夠提升中職生的職業能力,學校應和企業保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的模式,設立學校特定的實訓基地,讓學生進一步熟悉現實中工作的環境和具體的情況[3]。另外,為了能夠細化學生職業定位,學校可以通過讓學生實習了解本專業和行業在社會上的地位和發展的趨勢,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
時代在發展和進步,學校教育也肩負著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中職院校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陣地,應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組織學生完成職業規劃教育活動,擴寬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不斷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