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保海
(南京市瑯琊路小學分校天潤城小學 江蘇南京 210024)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兩部分內容,他們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融合。閱讀是吸納的過程,而寫作是輸出的階段。要想進一步優(yōu)化語文閱讀教學,就必須將二者結合共用,學生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與發(fā)展。
閱讀是學生將書本知識放進大腦中的過程,而閱讀教學就是要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與內化,但是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往往難以真正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在閱讀過后開展相應的寫作訓練,學生再次整理所學內容并與自身實際結合時,對于閱讀內容的理解就會更進一步。
讀寫結合并非單純在閱讀之后寫作。在閱讀之前,教師也可以按照課文主題開展簡短的寫作練習,讓學生先表達自己對主題的想法,進而引導學生學習和探索原作者寫作的內容與情感,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作用。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開展讀寫結合,不僅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還是學生鍛煉寫作能力的過程。一方面,學生可以學習原作者的寫作技巧,在詞語、句子、成語、俗語等使用上獲得積累;另一方面,學生在表達技巧、修辭手法、描寫方式等方面也能增長見識,從而形成可靠的寫作經驗。[1]
讀后感是作文寫作的一種格式,指在閱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籍后,將自己所讀所想記錄下來,展示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這種方法就可以充分運用于閱讀教學之中,尤其在小學高年級段,學生的生活經驗在逐漸豐富,寫作能力在不斷提高。學生通過讀后感的寫作,完全可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理解作者寫作的意圖,而不是從文字表面上理解問題的答案。
例如,在學習《落花生》這篇課文時,很多學生雖然懂得了課文所表達的內涵,要像花生一樣做一個無私奉獻、講究內在、服務社會的擁有的人,但是這種理解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并不能對他們的主觀意識、人生觀念產生相應的指導作用。因此,筆者在教學時就要求學生完成一篇不限字數的讀后感,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課文相結合,寫下自己的深切感受。有的學生因此而想到了自己親人的故事,有的則聯(lián)想到了雷鋒叔叔,在這樣的寫作過程中,他們會從內心上接受到作者的思想熏陶,從而達到主觀的理解層面。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教材也在持續(xù)優(yōu)化,當前部編版教材收錄的課文都有其教育價值與引導意義。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利用課文或課文片段開展仿寫與續(xù)寫活動,能夠進一步推動學生對課文深層情感的挖掘,從而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更進一步,不僅能夠看到表象展現(xiàn)的內容與情感,還能感受到表象背后隱藏的關鍵信息。
例如,在學習《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時,學生可以通過巴金樸素的語言感受到鳥的天堂的唯美景色,可以理解巴金對鳥的天堂的留戀之情與贊美之情,從而總結出本文對于生命與自然的熱愛主題。但是,筆者為了進一步開發(fā)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學生按照巴金寫作的模式寫作文,于是學生紛紛寫下來自己本來認為是很普通,但是后來卻感到無比欣喜的事物。通過這樣的仿寫過程,學生這時突然發(fā)現(xiàn),巴金也在告訴我們,自然與生活所存在的美需要我們具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輕易下的結論往往存在巨大的錯誤。
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開展不僅可以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fā)展,還能為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提供途徑。正如上文所述,閱讀是為寫作積累的過程。為達成這一目標,筆者為學生布置了相應的摘抄任務,要求學生在學習過一篇課文后,將課文中新學習的、寫作中普遍應用到的、自己喜歡的詞句或段落進行總結與記錄,在摘抄的過程中品析詞句的含義,掌握句子之間的結構,從而為自己的寫作積累充足的文學素材。例如,在學習了《四季之美》這篇課文后,很多學生在寫景類的作文中都擁有很好的表現(xiàn),這就是摘抄任務為他們積累的素材與經驗帶來的效果。[2]
綜上所述,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促進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教師應當掌握這一教學手段,利用讀后感寫作、課文仿寫或續(xù)寫、摘抄任務等形式與手段,讓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