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芳
(江蘇省太倉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蘇州 215400)
在《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第七條完善教學保障機制中的(二十二)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中提到,“要加強區域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構建全國職業教育教學資源信息化網絡。各地、各職業院校要組織開發一批優質的專業教學資源庫、網絡課程、模擬仿真實訓軟件和生產實際教學案例等。”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的變革也隨之而來。教學強調以生為本,教學必須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師為學生創建一個智慧學習的新平臺,提供微課資源、在線測驗、在線答疑等,有助于進行精準有效的教學,讓學習真正發生于學生個體。
《單招電子基礎技能》課程是單招電子電工專業的核心課程,根據江蘇省普通高校對口單獨招生電子電工類專業技能考試標準規定,電子基礎技能占電子項目總分的50%。顯然這門課程在單招電子教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通過《單招電子基礎技能》網絡課程的建設,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梳理,完善實踐視頻教學資源的補充,最終形成元器件的識別與檢測、手工焊接訓練及電子儀器設備的使用三個章節的完整課程資源,滿足單招學生兩周的實訓教學需求。同時通過線上、線下的交互配合教學,教師個性化指導,提升課堂學習的效果。
網絡課程的應用在課前預習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提前將教學資源放到網絡平臺,利用網絡的資源共享優勢,打破時間及空間的局限性。通過師生互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引導問題即引導學生學習的問題。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項目設置合理的引導問題。引導問題的設置要與本項目任務緊密結合,個數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以10個左右為佳。同時注意引導問題的難度不可太高,盡量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查閱相關資料能夠完成。在完成過程中學生既能對所學項目形成基本的了解,也能為接下來的課中學習的實踐任務提供理論基礎。
教師對學生引導問題的完成情況進行檢查,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同時通過分析學生引導問題的完成情況,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
教師提前將項目任務的實踐教學視頻錄制好,上傳到網絡平臺,學生課前進行觀看學習,初步對課中學習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對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率也會有幫助。
教學視頻的錄制時間不可太短,也不可太長,以5-10分鐘為宜,實踐操作視頻錄制過程中步驟講解要清晰明確。可將教學視頻設置為一個任務點,這樣可方便統計觀看學生人數等數據。
網絡課程在課中學習中起輔助作用。合理利用網絡課程可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此處將教學PPT上傳至網絡平臺,手機下載學習通APP后可利用手機控制PPT的展示與播放,這使得在講授PPT的過程中將教師從講臺徹底解放。通過實踐發現,教師授課過程中站在學生中間,可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也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能幫助教師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因為學生課前有了較充分的預習,在授課過程中可請學生上講臺講解,教師在旁指導,這里能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授課模式,同時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及展演能力。
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學生可自行選擇觀看教學視頻的時間,既可作為教師一對多時一一指導的補充手段,也可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同時,學生可針對自身情況自由選擇觀看時間、觀看段落,能夠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選擇合適的輔助教學手段,如隨機選人、計時器、投票等,還可選擇同步課堂,將整個授課過程錄制下來,便于學生課后根據自身情況隨時回看。
合理利用網絡平臺輔助教學手段既可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網絡課程在學生課后學習中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這里同樣利用網絡資源的共享優勢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通過師生互動,及時答疑,幫助學生對課中學習進行鞏固。
教師在網絡平臺布置本次課的課后習題,學生完成提交后,可利用平臺統計數據并進行分析。課后習題既是對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一種檢查手段,也是及時發現問題的一種方式。
學生可針對自身情況,自由選擇回看同步課堂。及時鞏固所學知識,也可查缺補漏,進行自我完善。
教師提前制作好問卷,課后將問卷向學生進行發布,對課堂學習情況進行及時反饋。利用調查問卷的統計功能對數據進行分析,幫助教師發現問題,以制定接下來的教學策略。
在網絡課程初步應用的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問卷調查,收集學生對網絡課程學習的反饋意見,整理實踐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對課程進行改進和完善。網絡課程的建設不但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新的平臺,同時通過建好一門網絡課程,能夠提升教師的個人專業能力和信息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