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寧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河南小學 廣東江門 529100)
“教育需要愛,也要培養愛。教育之中若沒有愛那就是走向死亡,若不能培養愛也是失敗的”。因此,素質教育要求提高德育教育,對教育者的要求也變得更高,將學生作為主體,教育圍繞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將成為德育教育需要實現的目標。
德育教育需要融入愛這一理論已被學界認可,并且需要思考下一步——怎么才能有愛?然而,當前的教育之中教師無形之中成為了“保姆”的角色,教師采取的教學模式是注入式的,什么都代替學生去做。教師對學生細致的關懷,結果是以這種包辦的模式替代了愛。
班主任的具體人格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品德高尚者可以為師、學為高者可以成為模范,這就是對教師職業道德最好的解釋。教師要教育學生必須先教育自己,品格不正的人是不可以為人師的。現階段的學生無論是思想、思維還是模仿能力都比較強,對比其他的教師,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最多的,起到的示范性作用也遠大于普通教師。所以,班主任必須有好的品格才可以勝任,才能給予學生無限的感化。學生在教師面前充當著一面鏡子,教師做得好與不好,都會由學生直接反饋出來。好的品格不是立刻就能形成的,需要通過時間的磨礪。因此,班主任做事需要堅持不懈、積極向前。
班主任在學生的心中是不斷進取的榜樣,只有教師努力學習向前,學生才能好學。所以,班主任需要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知識,還要完善各種知識儲備,青年班主任還要同步了解教育的規律,從而讓工作獲取更好的效果。青年班主任要注重自己的敬業影響,學生是在潛移默化下觀察教師的,其中包含教師的特點、品格及形象,學生喜歡模擬教師的各種言行習慣,所以,青年班主任要對自己更加嚴格,并要注重對自身人格的培養。
教師往往將學習成績比較差或紀律較差的學生稱之為““差生””,如果學習也差紀律也差的那就被稱為“特“差生””。一般來說,“差生”其實就是說學生成績比較差。在應試教育當道的時代才有“差生”這一說法,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差生”開始漸漸不再被人提起,“后進生”成為了““差生””的代名詞,其實這只是更換了說法而已,實質并未改變。
不管人們是如何定義“差生”的,關鍵還是需要將素質教育落實到位,尋找到為什么會差?從而尋找到讓“差生”提高的方式。所以,更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才能將德育教育結合到對待“差生”的態度上。
“差生”每個學校都有,“差生”每個班級必有,“差生”每門學科也必有。正是因為應試教育長期的影響之下,雖然學習環境與生活都變得更好,教育方式也變得更先進,但學生考取的成績卻變差了,獲取的能力也變低,這也就導致“差生”數量上升。雖然說無論做什么,都能出狀元。如果學生都去讀大學了,那么其他工作由來做呢?知識上不足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學生的行為能力也變差了,特別是做人方面。曾經有一篇新聞報道:中國一名留美學生名叫盧剛,他在美國讀博士,然而因為在論文答辯環節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最后竟直接槍斃了相關的幾位教授,之后自殺而亡。還有一篇報道:有一名中學生因為其母親經常念叨其學習,導致其最后用鐵錘將其砸死并將尸體放置在木箱之中,而他本人卻非常不以為然。這些都可以說明應試教育其實有不完善與失敗的地方。
教師一般分成種。一種教師利用自己的教學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生,從而會選擇出一些所謂的“差生”。而另外一種教師根據自己的學生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從而會剔除一些不合適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方式,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成才。任小艾是全國優秀的班主任教師,她就曾經表示:學生沒有‘差生’,只有差的教師,更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懂教學的教師。”因此,教師引更新觀念,轉變對“差生”的認識。
為了避免社會與家庭教育上的壞影響與不足,教育工作者要利用“校信通”等方式,或者短信與電話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及作業布置情況都通知家長,讓其能夠協同教師一起做好對“差生”的培養。但“差生”幾乎都很不喜歡教師家訪,認為教師家訪的目的就是告狀。如果家訪僅僅是為了告狀,就沒有家訪的必要了。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曾表示:教師與家長之間保持良好的溝通,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全面綜合的發展。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學校與家庭應該協調起來,共同抵制社會的不良影響,提高學生的素質。
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對“差生”要加強輔導及轉化,要引導其合理完成作業。“差生”作業完成好,或者有進步的,都應該給予表揚。教師要合理調節自己的冒進心理,面對“差生”時,要擺正態度,細致耐心地輔導他們,從而讓他們能逐步進步。
“差生”一般情況下學習都非常被動,并且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強。教師在回答學生問題的時候,要使用啟發式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開動大腦,讓他們能夠學會分析與解答問題。不要直接給學生答案,要對他們分析與解答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并培養其獨自完成作業的行為習慣。
對待“差生”時要用辯證的教育,面對“差生”時不但要耐心地輔導,還要嚴格要求他們的日常行為,大部分“差生”都是因為自己的意志不強,生活懶惰,上課遲到或逃學,上課經常走神,不專注,作業不完成甚至是抄襲,根本沒有預習或復習所導致的。所以,教師要重點關注“差生”的作業,平日的教學之中,要對“差生”嚴格對待,監督其好好學習。
考試要認真對待,要讓“差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得到提高。要給他們出一些簡單的題目,讓其能夠提高自信,認為學習并不是難事,刺激他們努力學習,從而讓“差生”對學習的態度轉變過來。經實際案例證明,這種方式能讓“差生”的成績提高,并且能提高教學質量。
路需要一步一步走,大江需要許許多多的小河才能匯集而成,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差生”學習不好是因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把知識學扎實,沒有腳踏實地地學習。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對其進行細致的培養,以德育教育為前提,關注“差生”,教師的付出肯定會得到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