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叔英
“知識本位”的教育觀念下,中職會計的專業課程教學一般側重于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教師尤其重視對專業知識的講解,從而陷入按照教材內容進行照本宣科的誤區,學生被動接受,缺乏深層次的溝通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幾乎是割裂的,教師并沒有發揮思政教育實施者的作用,無法體現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要求。因此,教師的教育觀念仍有待轉變,要主動承擔課程思政任務,“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中職會計專業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發展過程中,沒能在課程的設置方面提起足夠的重視,直接體現在教材創新性不能滿足融合教育的需求,未與人才培養的規格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必然影響到人才培養的最終效果。以《企業財務會計》為例,該教材的設計模式為典型的“相關—理論—對話”型教材,在結構上體現了職業相關的整體結構,在內容上精選與工作任務相關的知識,在表述上采用與學習者對話、引導學習過程的方式,同時,相關知識的描述不可避免地出現多處重復,難以體現專業實踐中的典型任務。同時,教材偏重于專業知識的講解,缺乏思政元素的融入,必然難以達成思政教育的目標,不利于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
中職階段學生具有鮮明的特點,首先體現在文化基礎知識普遍較為薄弱,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弱,難以實現高效主動學習。而中職會計專業的師資隊伍,整體專業知識技能完善,然而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教學方法的創新,重理論輕實踐,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難以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與此同時,該年齡段的學生正值青春期,敏感叛逆,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穩定成型,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需要教師適時進行疏導和引導。然而,在傳統教學方式、習慣、狀態的共同作用下,“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無法完全融入教學,大大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和作用。
“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在中職會計專業中的融合和實踐,首要一點是需要教師及時轉變教學理念,清楚“課程思政”的意義和作用,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學生思想、品質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形成職業素養。一方面,在學習中教導學生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設立專門的思政課程,提升學生思想覺悟,培養學生修養,實現學生認知觀和價值觀的融合。另一方面,教師在教授中職會計專業課程時,要充分利用恰當的時機,結合真實會計工作案例,向學生傳遞思政力量,調動學生主動性,提高學生職業道德水平,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以我校為例,每節課前開設“課前三分鐘”教育時間,教師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政治時事、榜樣力量、校園風貌、學校動向等有趣有料的短資訊,適時地進行思政教育。
“課程思政”是全新的教學理念,傳統的教學、教材內容無法滿足“思政教育”的開展,需要及時革新教學內容,通過多樣多元的思政教學內容和形式,讓學生的思想緊跟時代發展、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和專業素養。例如,結合革新后的教材理論知識,深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如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要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通之處,寓教于“德”,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道德素養、社會價值素養。又如,開發教學案例時可結合時下疫情中涌現的英雄榜樣,進行滲透性的教學,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思政水平。
教師在課堂中滲透“思政”內容,要結合專業特色和學生的學習特點,運用現代教育教學技術和方法,避免直接、生硬地灌輸思政內容。例如,教師可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將重要的政治思想、內容,制作成生動有趣的動畫短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課的形式提升政治思想水平。另外,還可以構建虛擬的會計專業案例場景,讓學生結合案例,通過辯論賽的方式,深入學習和理解政治知識和內容,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愛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