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春梅
他們是什么時候集結在一起的?現在回想起來,我居然印象非常模糊。可能是開學第一天,四個男孩因為個子都比較高,都坐在班級后排這樣的“地緣”,開始認識、熟悉,形成了老師口中的“四人幫”。也可能是那一次運動會,四個男孩中的一個因為集體榮譽感極強,積極響應報名,同時也建議其他三位男生參加。也可能是有一次,一個男生惹怒了四個男孩中的一個,氣不過的時候,他們四人一起“教訓”了這個男生……總而言之,他們的集結是偶然中的必然,相同的興趣愛好,師長的“推波助瀾”,導致到了今天,我不得不把他們稱為“問題學生小團體”。
在學習上,四個孩子本就很薄弱。加上不專注于學習,目前落后于班級的大多數同學。而恰恰是因為學習成績每況愈下,又加劇了他們對學習的不專注,表現出一副麻木的態度。據任課老師反映,他們經常上課不專心聽講,走神,開小差,做小動作,甚至偷偷講話,影響課堂秩序。平時的作業也是拖拉甚至不交。對于老師的批評教育,總是一副“虛心接受,死性不改”的態度。
自發生了打架事件后,四名學生對老師更加警惕,違紀行為也更加“隱蔽”。往往是一下課馬上陸續離開教室,到某一個固定地點集中,共同商討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看見有老師來巡視時,迅速分散,有的假裝上廁所,有的回教室。個別男生還涉及帶手機進校園等違反校規校紀的行為。
從較為宏觀的層面上看,每個人都有尋找“組織”的傾向,在組織中滿足自己內心的人際需要,安全感、歸屬感的獲得,自我價值的認定,但更多的是通過組織去觸摸外部世界,形成社會意識,認識社會現實,提高社會技巧,形成社會生存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類小團體對學生的成長都有一定的價值。我們應該及時調整他們前行的方向,避免他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問題學生小團體”為班級成長帶來了重重障礙。多數情況下,班主任最好能夠做班級學生和“小團體”的黏合劑,盡最大努力減少學生間的矛盾,讓班級更具凝聚力。營造良好班風,讓學生形成團結友愛的“大團體”,是應對“問題學生小團體”防患于未然的明智之舉,是對“小團體”的無害化處理。如學校一年一度的文藝匯演,我讓全班同學一起表演,正好是對他們的鍛煉,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
當“小團體”部分成員比較優秀的時候,我們可以動一番腦子,讓他成為班主任的助手,引領“小團體”健康向上發展。這里,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讓學生替自己說話,成為老師的助手。
我班級里的這四個男生中,其中一個擅長體育,愛好運動,在運動會期間,負責班級入場式訓練,自己也積極備戰,我們班級入場式奪得全校第二,他個人獲得單項第一的好成績。同時,他的理解力和表達能力也較強,語文課堂上思維活躍,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儼然是“小團體”中的核心人物。因此,我總是努力放大他的優點,給他展示自己的舞臺,同時經常暗示他,在團體中要起到積極向上的引領作用。成員出現任何不良現象,要及時制止、調整,同時向老師報告。
小團體形成的背后隱含的是學生在深層次上對同伴平等交往的需要,堵不是辦法,疏才是良策。
這幾天,我發現了這樣一件事,初三的一名男生向我們班級的一名男同學索要“保護費”,讓“小團體”中的一個人傳話,但這名初三男生拒不承認。我們只好讓當事學生面對面把事情說清楚。其中提到一個情況,就是他們交涉的時候,“小團體”中的另一成員也在場。他應該最清楚發生了什么,只是迫于壓力,他不敢直說。這個時候,老師們抓住了這個事情的關鍵人物,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教育,告訴他:真正的朋友就是當他要犯錯誤的時候,及時提醒他,制止不良現象的發生,這才是對朋友最好的幫助,這才是真正的友情。終于,這位同學說出了實情,讓整個事件水落石出……
到目前為止,“問題學生小團體”的四個人還經常在一起,偶爾也會犯一些小錯誤,但相對之前已有很大的改觀。并且,我感覺到四個孩子都有積極向上的心。只是,有的時候找不到理解他們、信任他們的人,所以他們只能“惺惺相惜”,甚至用一些錯誤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我們不能寄希望于一兩次談話或者一兩個活動就完全改變一個問題學生,轉化一個“問題學生小團體”,這項工程必定是場“持久戰”,但是,我相信,他們都還是孩子,只是有點調皮,有點任性,犯錯誤不是他們的本意。我也相信,只要我永遠不放棄他們,用真心對待他們,他們總有一天會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