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民
微課教學時間短,教學視頻都是核心內容組成,最長不超過10分鐘,這就解決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難題,傳統課堂40-45分鐘,學生最少神游25分鐘,注意力很難集中這么長時間。而微課能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一段時間內,還可以重復播放,一遍沒學會,還可以播放第二遍,可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1]。
主題突出、多樣傳播,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因為主題突出,教師也不用擔心哪個學生沒有記住重點,因為突出的就是重點,只要看了,就是重點,也不用擔心哪個學生因為課上神游,錯過重點。由于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錯過前面的章節會導致后面的課業跟不上,而微課可以回放,便于學生查缺補漏。
廣泛、碎片化,知識點集中,沒有復雜的課程體系,也沒有眾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對象,看似沒有系統性和全面性,碎片化,但是一組微課所表達的知識是全面的,重點是集中的,涉及網絡,延展空間也是巨大的,這也可以引發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尤其是數學,每一個知識點都是連貫的,探究性學習能使學生深入理解學習的真諦。
每一組微課出來后,先看到的都是教師,教師可及時對其中的不足加以調整,學生看過微課后也可以反饋自己的看法,如哪里不了解、不清楚了,便于教師及時更正,讓學生有參與感,讓教學有實用性。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發散思維有重要意義,通過發散思維,學生會學著尋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從多個角度解決問題,能夠改善單項思維的不足。
例如,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靈活利用微課,讓學生更有參與感。教師可以展現多種問題,如分蛋糕:小明過生日,媽媽為他準備了一個大蛋糕,讓他邀請自己的朋友給自己過生日,于是小明請來了班上的五個同學,但當蛋糕出現在面前的時候,小明不知道怎么分了,因為每個朋友在他心中都是一樣的重要,他想給他們一樣多的蛋糕,怎樣才能給每個小朋友一樣的蛋糕呢?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樣的方法更貼近生活,也能讓學生更有求知欲,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還能幫助學生發散思維。
學習需要從學到做,再從做到學,只有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參與探究,才能讓學生更有參與感。
例如,學習“年、月、日”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詢問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生日,記下來,并告訴教師,教師可以做成微課,加入一些生日歌,搭配快要過生日的人員,再加上為什么這一天過生日的講解。這樣的微課學生都會積極去看,積極聽課,因為他們都付出了自己的勞動,都想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展示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的,這樣就能讓學生有很強的參與感。
愛伊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每個教師的必修課,因為不管是生本課堂,還是學生以后的學習與發展,都應該是從興趣開始的。
例如,學習“小數的認識”時,可發揮微課的作用,引起學生的興趣。比如,教師可制作圓周率得出的小視頻,讓學生在看動畫的過程中學習更多知識,還可以引發學生思考圓周率是怎么得出來的,從而引發學生對小數的興趣,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以上就是我對“微課構建小學數學生本課堂”的思考,雖然具體實施還是會有一定的難度,但在微課這種新教學模式下,我們應努力發掘其中的各種可能性與利用點,讓其可以有效達到生本課堂的教學特點,那就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以趣促學,學以致用,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