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久健
初中是人生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段歷程,科學文化知識、道德品德修養及法制觀念等內容和學生的一生緊密相連。數語外等基礎學科傳授學生本身不具備的知識和能力,道德與法治學科則肩負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養的重任,是初中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需要教師不斷思考如何構建高效課堂,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
在傳統教學理念和模式中,學習成績是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教師和家長在教學過程中過于看重學習成績,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和全面發展的評價。這樣做的直接后果是形成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學生,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極為不利。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教育的改革,素質教育理念已經成為教育的主流思想,對各學科產生深遠的影響。道德與法治學科將“立德樹人”作為本學科首要的教學目標,要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教師要深入了解現階段學生處于青春期的成長特點,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心理上的,教師要給予及時有效的干預,以降低消極事物對學生的影響。教學實踐顯示,初中學生呈現的問題是多樣化的,他們叛逆又渴望被尊重,他們自我又渴望交流,他們桀驁不馴又感性善良。面對相對復雜的學情,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影響學生[1]。
教學目標是指導教師教法和學生學法的標準,教學目標能幫助教師提煉出教學的重難點,指導學生找準學習方向。科學、合理、高效的教學目標可以提高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能夠有條不紊地推進。新課改后各學科建立教學三維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三個層面確定教學目標。教師應在充分了解班級學情的前提下,綜合考慮教材內容,審視教學目標的合理性和實效性,以保證教學目標對學生學習的指導作用,發揮應有的價值。教師明確課程教學目標,進行科學教學才能為高效課堂指明方向、注入活力。
例如,學習七年級上冊“少年有夢”這一內容時,教師在備課階段要反復研讀教材內容,搜集和此主題相關的資料,確保在課堂上呈現出完整深入的教學內容。在本課時中,可以根據教材知識點和重難點梳理出知識目標:了解夢想的含義和重要性,認識少年的夢想的特點,知道努力是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梁;能力目標:理解為實現夢想而努力的具體要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懂得少年要編織夢想,把自己的夢想與中國夢結合起來,為實現夢想而努力。從知識目標到價值觀目標是思維遞進的過程,學生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增加,體會到的現實意義很會更強烈。從一個概念出發,在闡釋內涵的過程中,縱觀古今、引經據典,用概念指導學生看待人生的角度,這就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魅力。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道德與法治課堂不是教師個人宣講的舞臺,不是教師對學生耳提面命的空間,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性,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的培養,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搭建起合作學習、充分探討的平臺,對實現高效課堂教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生學習知識是為了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這點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上更為明顯。遇到問題的想法、看法和做法是學生形成自己價值觀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和當前社會中熱議的現象和話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大家相互交流觀念,思維碰撞,在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教學七年級上冊“網絡交友新時空”這一內容時,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在備課階段將網絡中發生的真實案例整理出來,在導入新課的時候采取觀看視頻資料的形式進行學習,通過感官刺激調動學生的注意力。當視頻資料引起學生的興趣后,再將網絡的利弊和網絡安全等內容提煉出來供學生一起探討。知識和生活經驗建立起熟悉而緊密的連接,能促進學生學以致用。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夠促進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應不斷優化教學方式,立足本職工作,深入研究,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