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平
(浙江省永嘉縣黃田中學 浙江溫州 325100)
音樂教育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藝術素養。近年來,音樂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國家教育部于2015年5月26日印發《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這至上而下的改革將推動美學教育,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而浙江省的藝術素養監測走在了全國最前沿。仔細回顧,2015年,溫州市初中常規的導向是“課堂變革”,2016和2017年是“核心素養”。無論是哪一個口號,音樂教師在教學中依然要以學生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本質。
精心備課是保證課堂教學順暢和高質量的前提。現階段,大部分音樂教師在備課環節或多或少會出現教學目標模糊、學情判斷不深入、教學內容重難點不突出、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仔細研讀2017初中音樂新常規中的備課常規,會發現里面有許多“奧妙”,能給教師帶來諸多啟發。下面就新常規中的“備課常規”談談初中音樂教師要如何備課。
顧大局,方成事。音樂教師是學校的一份子,每個學期都要明白自己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年級段。要結合學校的校情和學生的學情來制定教學目標:一是學期目標,二是課堂目標。
1.學期目標
先要了解學校對音樂教育的真實訴求和愿望,了解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方法與已有知識能力水平,做好學情分析。再通覽學期教材內容,依據單元間知識點的縱向邏輯與人文主題的橫向關聯,合理擬定學期教學總目標,然后恰當整合單元內教學素材,突出教學主題的連貫性與一致性,有梯度地設置單元教學子目標。最后列出本冊教學的重、難、疑點,精心預設解決方案,根據每學期正常教學時長,合理規劃教學進度,靈活調度單元內容,做到難易結合、重點與非重點內容有機整合。
2.課堂目標
本著服務于課堂教學的主旨,教學目標的設計要突出實用性,表述要明確、具體、可測,操作性強,能夠關注學生音樂能力的持續發展。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把握全面性,綜合體現三個維度,既要關注學生在音準、節奏等基本素養方面的夯實,也要注重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的激發,更要兼顧學生在合作意識、情感表現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育與提升。教學目標的設計還要注重生成性,教師不能一成不變、機械地執行教學目標,而應根據即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學生實際來調整目標,發揮教學機智。
例如,八上第四單元《我的祖國》是一首合唱曲,在一節課中要有效完成二聲部合唱教學是有點困難的。但如果在一開始就結合自己學校學生的基礎制定合唱教學的目標,在每一節的歌唱教學中都滲透合唱訓練,到執教這一課時,學生就能輕松駕馭了。所以,特別建議初中階段三年的音樂課由一位教師擔任,這樣才能有系統的教學思路和目標。
音樂作品大都包含創作年代、創作背景、作曲家生平、作品結構、音樂要素、風格特征等方面,奧妙無窮。教師要對此進行深入剖析,此外,還要關注外延作品知識的滲透與融入。但許多教師上音樂課只是停留在“音響”,讓學生聽一遍就過去,這樣是留不下印記的,更不用說情感共鳴[1]。
在研讀《黃鶴的故事》教參時,有這樣一段值得琢磨的文字:關注音樂的情節性、描述性以及樂曲所表現出來的民族風格。于是會去分析怎么將文字與音樂緊緊聯系在一起?這樣在教學實踐中自然會強化體驗,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音樂學習中,發揮音樂想象,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理解。《春江花月夜》這個作品在教材中是以民族管弦樂版本出現的,備課的時候大多教師會強調其“換頭合尾”和“魚咬尾”的創作手法,這是可取的,是對我們民族文化美的贊嘆。但如果在備課時再去挖掘這個曲子的發展脈絡,結合創作手法,會發現和“在變化中尋求統一,在統一中尋求變化”這一傳統美學思想是有同工異曲之妙的。如此的教學內容分析會讓課堂顯得有深度,更能發揮學生的聯想和創造能力。
但是切記,所有的教學內容分析都是服務于音樂本身的,要圍繞音樂來選擇滲入,千萬不能講解過多,變成常識課或社會課。也不要在一節課中填鴨過多知識,學習的時候很受用實際難以消化。要引導學生在音樂中理解,在理解后學習,最終形成屬于學生自身的精神食糧。
妙品妙義是指在備課中發現的重要的知識點和有意義的待解決的內容。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從中梳理出教學重點。教學重點取決于教材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在諸多內容中,屬于最基本、最主要或者是直接關系到進一步學習其他內容的關鍵點,一般就是教學重點。還要善于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從重點中確定難點。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個體認知水平的差異,難點也會因人而異,有的內容是重點同時是難點,有的內容是重點但不一定是難點,還有的內容是難點但不一定是重點。這些都需要教師在分析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做好區分。
《打支山歌過橫排》是一首興國山歌,在備這一課時會把在學唱中體驗山歌特點作為重點,學唱也是教學的難點,因為要用方言演唱,還要用自然高亢的聲音演繹是不容易的。因此,導入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學中多多鼓勵,如此才能攻克重點和難點。
許多教師在評價課堂教學時也會以是否完成重難點教學為標準。因此,重點和難點的提煉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要太高過學生的接受范疇,也不能偏離中心內容。建議研讀教學參考書和課后練習題目,獲得每一課的重難點是什么。
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與智能發展狀況,按照一定的科學依據,綜合具體教學條件,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常用的音樂教學方法有描述式、游戲式、體驗式、實踐式、探究式等。
音樂教師有時就是一位魔術師,會變著花樣玩音樂。畫旋律線、體態律動、音樂游戲、小組表演等教學活動層出不窮。但教學方法的選擇也是要服務音樂的,不能形式大于內容。舉個例子,音樂劇或影視音樂在教材中以單元的形式出現,有的教師就會在課堂上播放整部音樂劇或電影,學生固然喜歡,也能記住主要的音樂片段,只是這個方法太“懶”了,也不符合備課常規。建議以點到面,先熟知主題音樂或經典片段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再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欣賞,并以文字的形式做好音樂評述[2]。
新體系教學是以體態律動感受音樂、體驗音樂,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但是初中音樂教師沒有像小學教師那樣喜歡嘗試運用,理由是初中生不愛動。其實不然,只要教師的教學方式符合音樂本質,會折射音樂的美,學生就會被感染。長此下去,學生會習慣,也喜歡用紗巾、球、肢體來體驗音樂、理解音樂。
“學者為師”,音樂教師除了備課,還要“備教師”,即不斷地提升自己,是自己成為學生的領路人,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專業學習也是備課的一項重要常規,過硬的知識技能會讓學生信服,會裝扮音樂課堂。教師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裝備自己:
音樂教師的基本功:唱、奏、演。如果一個課備得很完美,但教師自身水平有限,演繹不出來,再好的備課思路也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初中音樂教師要時刻學習與練習,均衡專業技能。最好有一方面的特長,可以在課堂上成為靚麗的明信片。
優秀的教師總是會讓人一眼就感覺到他的職業氣質,會讓人感受到端莊、自信的舉止和談吐,這當然需要實踐的積累。
執教過《永遠的莫扎特》的胡萍教師,曾獲得過全國優質課一等獎,她就十分注意自己上課的語言和教態。在經驗分享時她提到自己在備課的時候會把課堂上可能要講的每一句話都預設好,上課的時候錄下來再聽,哪里不好再修改。這樣孜孜不倦的鉆研態度成就了她的個人魅力,讓人欣賞!
在人工智能時代,許多事物被淘汰,但藝術技能和情感表達是科技取代不了的,接下來對藝術的教育只會越來越重視,越來越趨向專業化。音樂教師肩負著“以美育人”的使命,要認真對待每一次傳授知識技能的機會,精心備課不容懈怠。文學家加繆曾經說過一句話:對未來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在。行動吧,奔跑吧,未來會是妙不可言、窮極其妙、妙哉至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