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蕾
(吉林警察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持續推進,繁榮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一大批高素質人才駐守崗位。在新的發展背景下,高校必須自覺承擔起為黨和國家輸送合格人才的社會責任和重大使命,積極發揮課程思政在人才培養中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作用,推動高校學生的專業教學和思政教學齊頭并進,令全體高校學生真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令課程思政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途徑。
培養高素質人才是高校在培養現代化人才過程中的基本導向,同時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準則,為全面提升高校人才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道德操守,高校方面在展開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必須強化黨委責任,針對人才的培養建立長遠意義的課程思政整體設計。從某種角度來說,人才培養是依靠教育來實現的,而課程又是教育的核心要素,對于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戰略問題解決具有綜合作用。對于高校來說,由于其育人任務的特殊性,所以課程思政的實施是一項規模較大且又涉及甚廣的一項工程,其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高等教育中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公安隊伍建設及人才儲備的戰略目標。所以,在新時期課程改革背景下,高校必須將人才培養的路徑設計貫穿整個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乃至教育體系改革等諸多領域,對課程思政以及相關學科的構成要素及融合規律進行精準把握,理性判斷現階段高校課程思政設計中的短板問題并對之進行補齊,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線。值得注意的是,課程思政的開展必須謹遵馬克思主義的引領,保證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以及鄧小平理論在內的先進思想能夠充分發揮意識形態指導作用,從而保證高校辦學方向的正確性。與此同時,高校方面必須積極順應高等院校課程思政改革的大趨勢,凸顯學校黨委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集中領導作用,實現對教育教學資源的統籌規劃,并在課程思政的領導機制、管理機制、保障機制及評價機制等維度不斷優化創新,確保其能真正影響到廣大高校學生的價值觀念塑造。
之所以現代教育提倡課程思政而不是思政課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思政課程相對比較籠統,無法真正令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感同身受,而課程思政卻側重強調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融合,是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價值判斷和方法路徑的一種創新。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直接關系到未來社會的發展以及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質量。因此,高校在創新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必須保留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精髓,并從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以及具體實施手段等角度對其設計進行分別優化,確保各項教學內容能夠滿足高校學生的素質成長需求以及能力鍛煉規劃,通過對教學要素的合理安排來保證學習進程的條理性和邏輯性,因此,高校負責課程思政的教師既要確保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先進的黨章黨政和價值理念,同時也要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對教學流程進行合理安排,盡可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課程教學的契合度,達到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曾經有專家學者認為,采用整體化的教學設計方法更容易幫助學習者建構起綜合的認知,使得學習者技能和知識的獲得過程更加事半功倍,這同時也對課程思政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思想深度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意味著高校的學科專業教師必須在課程教學中設置多元化價值目標、充分融合自然科學知識、專業知識以及思政元素,并確保各項知識元素和人才隊伍建設需要以及人才職業道德規范高度契合,保證課程思政的高階性和創新性,并在此過程中培養高校人才的警務技能和職業情感,令其迅速成長為對國家建設有推動作用的棟梁之材。
歸根結底,廣大高校的教師是推動課程思政實施的核心驅動力,其行為和態度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品格,對其產生終身影響。正所謂,純粹的思想并不會真正令事情發生改變,但是為了實現理想而付諸實踐的人卻能真正改變這個社會。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高校的教師不僅在傳播思想和真理,同時也在承擔新時期高校青年的時代重任,引領新時期青年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重擔。所以,教師的師德水平、思想政治形態以及個人作風是決定課程思政建設是否能發揮真正作用的關鍵。而且,高校的教師同時又兼任著引領者的身份,是帶領高校人才步入職業崗位的真正前輩,其政治戰略和思想價值真正決定著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培養人才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說,高校方面必須要加強對教師師德修養以及思想政治形態的培訓,確保廣大教師能夠率先垂范,矢志不渝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新生代的高校人才展示一名高素質人才應該具備的價值修養和良好意識,體現對于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熱愛以及對教育事業的奉獻,構建起高校師生互利共贏的命運共同體。
考慮到課程思政彰顯了高等教育的本質,其已經成為高校青年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培養的一項重要途徑,因此在展開課程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院校方面必須展開高質量的教育管理工作。課程思政的開展為院校的思政教學以及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提供了載體,將思政元素巧妙滲透到各專業學科中,不僅賦予了靜態知識符號與活力,同時令高校在內容選擇的課程設置方面更具備靈活性,從而更好的落實學校教育目標以及教學制度。和思政課程截然不同的是,課程思政并不強調顯性的意識形態,更不側重思政元素的機械式灌輸,而是希望以課程為載體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從而實現隱性的意識形態滲透以及思想品質培育。與此同時,教育管理部門承擔著課程思政的主體責任,負責由課程規劃到思政設計再到指導評價的全過程工作,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專業教材的編寫、各類思政資源的統籌利用以及基于課程思政目標的各類課程建設和評價標準制定具有直接決定作用。由此,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門必須立足課堂質量的提升發揮思政功能,提高思政教學效果,聯合專業課程教師以及思政教師共同對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滲透,實現國家意識形態和高等教育目標的一致發展。
綜上所述,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策略的開展將會大幅度強化高校學子的思想意識形態,令其在黨的理論、專業理論以及實踐創新成果的吸收中形成堅固的思想武裝,以積極健康的面貌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