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進
(大連民族大學 遼寧·大連 116026)
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增加了高校教育的責任與壓力,而創新創業教育的導向,為提高畢業生就業選擇與機會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另一方面,在高校課程設置、師資水平、實踐平臺等建設過程中,引入創新創業教育,對于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是一個由56 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民族類院校的建設可以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加速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提高民族人才培養能力。因此,在民族類高校中引入創新創業教育能夠更好地實現民族類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通過對已有文獻研究發現,雖然當前在創新模式和創業模式方面的文獻很多,但基于“互聯網+ 雙創時代”民族類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研究甚少。[1]民族類高校要注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國家、民族地區政策融為一體的同時,研究現存的問題,提出相應解決對策,以此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和素質的大學生。
(1)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置不完善。創新創業課程有的設置為專職教師授課的必修課,有的則設置為由兼職教師授課的選修課,還有一部分學校并沒有籌備或開設此課程,而教育部規定2016年開始所有學校都要開設創新創業類課程。同時,大部分的創新創業課程也以理論為主,在技能培訓方面的學習有限。這說明學校在創新創業課程的設置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2)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與專業教育脫節。目前,很多開設創新創業教育的高校,往往借助專業師資力量開展創新創業相關課程的教學,而忽略了創新創業與原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與銜接,使得創新創業技能難以在本專業中得以應用。現如今,一些高校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在專業教育課程設置中納入了創新創業課程,但是課程體系內容很難做到與專業的匹配,專業課教師對于創新創業并不熟悉,因此,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的提高。對于專業教師而言,學校可以組織創新創業的相關培訓,并積極與企業形成長期的合作交流關系,有利于課程內容的更新與實用性的提高。民族院校的很多學生都來自于少數民族地區,如果能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畢業后回到所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有關民族特色產品的創業活動。
(3)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與社會實踐脫節。隨著近幾年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也呈現平臺化發展趨勢,創新創業的理論內容也應符合時代與社會發展的特點,但是顯然在與實踐相符的方面,課程體系還有待更新。其中,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多是采取理論加案例的講授方式,也會聘請社會成功人士開設論壇或講座,但是不論哪種方式都只停留在理論的講授層面,很多理論內容不能夠做到與時俱進,且在實際中應用也不夠廣泛,不具有實踐應用性,對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作用并不大。
(4)實踐活動模式單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活動包括競賽和企業參觀等,形式較單一。不論是競賽還是企業參觀,學生都只是為了參與而參與,積極性并不高,創業計劃并沒有真正得到實施,在實踐能力方面也沒有真正的得到提高。學校應鼓勵教師與企業或社會機構合作,發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模式,通過不同的獎勵措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真正為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的實施提供平臺。其中,民族院校一半以上學生都是少數民族,可以鼓勵學生通過電商等平臺推銷具有民族特色的產品,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創新創業與實踐的統一。
(5)實踐平臺缺乏。很多高校建設了創新創業教育學院,以培養更多具有創新創業背景的優秀教師,以便更好的開展創新創業課程教學。但很多高校在建設創新創業學院的過程中,往往還是以校內專職教師的培養為主,忽略了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難以形成有效的實踐平臺。而如果高校過分依賴企業,脫離了高校教育自身,那么也會出現創新創業教育無法與課程內容相銜接的問題。因此,盡管有些高校的實踐平臺已經建立,但是平臺的更新和發展并沒有長久性的使用或維護,學生們即使有想法也很難得到實施,創業實踐體驗上有待政企乃至社會資源的長期支持。
高校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可以被歸納為四個過程,簡稱“四步”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了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新能力的提高、創業環境的了解、創業實踐的應用。而這四個步驟與過程應該體現在高校培養方案的全過程中,而并非是簡單開設一門或者幾門課程能夠解決的。首先,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講,是培養其創新意識的最佳時機,因此,可以在第1-2 學期開設創新創業公共課程,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創新創業意識。然后,在此基礎上,于大學二年級,即第3-4 學期結合專業知識體系,開設與專業課程相關的創新創業實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接著,針對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在其入學的第5-6 學期,為提高其對創新創業環境的了解,可以通過企業調研、政府報告、講座與論壇學習等形式,幫助學生了解當前的創業環境與政策,為創業實踐打下基礎。[2]最后,針對大四的同學,通過實習的方式,鼓勵學生利用電子商務等平臺實施創業計劃,包括市場評估、融資、具體流程實施等。同時,也積極利用互聯網平臺,鼓勵民族地區的學生通過助農等電商平臺銷售家鄉特產,學校幫助宣傳并提供支持,開展創業活動。
各民族院校的大學生應采取有效措施,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訓練,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學生進行競賽活動,通過競賽的方式積極鼓勵大學生融入創新創業項目培訓活動中來。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賦予創新創業課程一定的學分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加大對創新創業教育專項資金的投入工作,為各民族院校大學生搭建更為廣闊的實踐平臺,包括各種類型的實驗室和工作室等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社會調研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3]
首先,學校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可以了解當下社會經濟乃至企業發展模式的實踐過程,有利于課程內容的更新和實用性。其次,企業在與學校的合作過程中,也可以優先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和學校的相關資源,在人才招聘和實習生選擇上都更為便捷,因此,建立政校企合作平臺有利于三方共贏。實踐平臺的搭建不僅服務于創新創業教育,也是專業素質技能培訓、科學研發、技術創新與推廣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校內外聯合實訓實習實驗教學基地。民族院校可以與不同民族地區政府和企業建立多平臺的遠程合作,使學生能夠親身了解民族地區的經濟形勢與文化特點,從而更有利于進行相關的創業實踐,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
根據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優化升級現有校內公共基礎實踐教學平臺。加大投入,加強建設公共基礎實驗實訓平臺;根據企業崗位職業要求,按照“真項目、真設備、真要求”的標準,構建基于工作流程的生產性校內實驗實訓平臺,建設“校中廠”和“廠中校”;學校通過校政企合作、項目申報等多種形式,結合專業建設需要,加強校外實習實訓平臺建設,與“產業職業教育集團”成員單位共建共管共享專業能力、職業素養類的公共實習實訓平臺;充分利用區域高新技術開發區、職業教育園區等辦學的地域優勢,規劃建設各專業集群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總之,民族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能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創業成功率,同時也有利于推動社會、區域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民族類高校的學生大多具有少數民族背景、多來自于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具有多樣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類高校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國家和地區政策的引導下,實現政校企合作實踐平臺。另一方面,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電子商務技術的出現,以及物流能力的提高,更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踐應用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加之政策導向的支持,為當前大學生從事創新創業提供了良好的軟硬件條件。因此,在民族類高校的建設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對于高校發展、人才培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更是促進民族團結、民族融合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