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冰
(新疆大學地質與礦業工程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46)
大學的生活、學習環境與高中時代完全不同,在沒有家長嚴格監督的情況下學生應盡快適應相對獨立的大學學習生活環境。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所學專業具有濃厚的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源泉。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旨在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并初步掌握未來工作中所需的一些知識與技能。[1-2]再者,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能夠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為國家培養出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創新人才。
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一般由3-5 名相關專業學生組成,項目負責人須為全日制普通本科一年級至三年級學生,研究生可參與項目研究。每個項目配備1 名從事相關專業研究方向的指導教師。項目需圍繞某一具體科學問題開展,期限不超過18個月。為保證項目順利完成,所有項目成員,要求學有余力,日常表現良好,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基礎。
筆者的研究方向為金屬礦床成因類型與成礦預測,并于2018年作為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一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新疆銅溝銅礦床金屬硫化物及圍巖蝕變特征)。本項目組成員包括5 名本科生,并推選一名學生作為項目組長。該項目圍繞本專業涉及的中硫化型礦床硫化物特征這一具體科學問題開展。項目組成員經過項目選題、立項、中期考核以及結題等多個環節,通過團結協作的方式共同完成開題報告、中期報告以及結題答辯。本文從指導教師的角度總結了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的實施經驗,為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提升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提供參考。
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平臺,對學生在了解所學專業、熟悉科研流程以及做好職業規劃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再者,指導老師會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為學生提供了向本專業教師學校、溝通的渠道,也為指導教師發現具有科研潛力的學生提供機會。
(1)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為大學生了解所學專業提供了窗口。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組成員以本科一年級至二年級學生為主,這些學生進入大學時間尚短,絕大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認識不足,甚至仍缺乏基本的了解。這導致學生對于自己所學專業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將來主要從事哪方面工作并不清楚。因此,通過參與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學習,學生能夠提前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對自身專業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再者,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自學以及導師指導等方式提前獲取專業知識和實驗方法;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項目學習途徑提前接觸到專業知識并將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中,能夠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2)學生通過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初步了解本專業科研工作。新疆大學于2017年進入全國首批42 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是一所研究型大學。無論本科或研究生階段均有多種機會參與科學研究。相對于研究生階段參與的項科研目,大學生創新項目雖然內容上相對簡單,但是學生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經歷了選題、立項、中期檢查、匯報及結題等各個環節,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學生在完成項目各階段匯報的同時亦熟悉了科研工作的方式與方法。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查閱文獻、獲得與處理實驗數據以及科技論文寫作等技能,這為以后的專業學習或繼續深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者,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完成項目過程中,可以發現一些具有科研潛力的好苗子并在今后的科研活動中重點培養。
(3)學生對自身情況及未來規劃的清楚認識。大學生在結束本科學習后,必然要面臨繼續深造讀研、就業甚至更換專業等選擇,然而對于許多學生而言大學期間仍然處于迷茫階段。經歷了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的鍛煉,學生可以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對所學專業是否感興趣、明確自身是否適合繼續從事科研活動,這有助于學生提前規劃自己的未來。[3]對于想要就業的學生,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有助于學生熟悉未來工作崗位中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而對于想要繼續深造的學生,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為其今后的科研活動奠定基礎。
項目小組成員一般由3-5 名成績優異且富有余力的學生組成。在完成組隊后多通過以下渠道聯系指導教師:(1)輔導員或班主任推薦;(2)聯系專業課任課教師;(3)查詢學院網站中教師的個人主頁信息。筆者作為班主任,在與班級學生開展“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中師生間互相了解,同時也向學生介紹了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情況。一些平時表現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對此項目產生了興趣,從而主動查閱文獻,并在與筆者多次溝通后明確項目的選題方向,設計出合理的實驗手段解決科學問題。
在項目獲批后,指導教師為項目組成員分配任務,挖掘并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優勢。在基礎資料收集、野外樣品采集、實驗測試分析與數據處理以及撰寫項目報告等過程中,確保每一名成員都參與到項目中。如筆者指導的項目需開展硫化物及圍巖蝕變特征需分別開展巖相學、礦相學以及礦物鑒定等實踐環節,可以將這些工作分工給項目組成員完成。透明礦物巖相學鑒定要配合金屬礦物礦相學鑒定,不同分工的成員間要相互配合,在這一過程中所有成員均參與進來從而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了學生合作共贏的品格。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執行年限為18 個月,項目結題要求之一是以項目組學生為第一作者、所在學校為第一署名單位在正規學術期刊公開發表與項目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然而,學生在初次嘗試撰寫科技論文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格式、專業術語以及邏輯等方面的錯誤。指導教師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可以幫助學生使用專業術語撰寫出思路清晰、語言簡潔、邏輯嚴謹的科技論文,這無疑為學生提供了培養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的絕佳機會。
為了更好的通過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幫助學生提升創新與實踐能力,根據已結題項目總結的經驗,我們在今后的項目實施過程中應做出以下幾點改進:
對于本科生而言,完成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無疑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這要求學生需要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以及濃厚的學習熱忱。因此,在構建團隊時,指導教師應與輔導員或班主任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平時表現,遴選出真正有能力申請并完成項目的學生組隊。再者,在項目組成員中不同性格的學生往往承擔不同的角色分工,一個優秀的團隊往往要有領導者、建議者、實施者等。指導教師在項目開展過程中發掘每一名團隊成員的潛力,結合學生的專長來分配任務,這樣能夠更有效的完成項目內容。
項目組成員通常以大一或大二學生為主,然而項目中往往會涉及到一些學生尚未學習的專業課程。因此,這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通過自主學習掌握一些專業知識、技能。再者,無論是項目選題還是項目實施,均需要學生主動查閱相關文獻獲得相關的專業背景知識。學生通過查閱大量文獻,不僅可以學習專業知識發現科學問題,還能夠更深入的了解本專業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地質學專業的科學研究,通常涉及到前期資料整理、野外樣品采集、光薄片磨制、實驗數據分析與處理、撰寫學術論文以及編寫報告等方面內容。在為期一年半的項目周期內,要完成這些內容需要周密的研究計劃。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以及按時完成項目結題工作,在項目執行之初應提前做好研究計劃,只有在合理的進度安排下,才能夠有條不紊的完成項目所設計的實驗、報告以及科研論文等內容。
大學生在大學畢業后終將成為各行業的生力軍,因而在大學階段培養出的具有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大學生至關重要。以筆者所在的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為例,近些年來大量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引起了廣泛關注。通過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可以有效的鍛煉、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對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亦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