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民強
摘 要:重視、發掘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使我們這個飽經憂患的民族更加自信開放,為正在民族復興道路上奮勇前行的國人再添不竭的動力。深入地研究和探討中學古代詩歌教學,緊切時代脈搏,科學高效開展教學活動,把語言凝練,意境優美,意蘊豐富的中國古詩中所傳達出的優秀民族精神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血液中去,應是我們每個語文人深入思考并積極實踐的課題。
關鍵詞:古代詩歌;教學;思想情感;民族精神;傳承
近年來,伴隨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國力的日漸強盛,國人的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漲,掀起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發掘,學習,傳承活動的新高潮。例如在一場場大眾普及型的不同類型電視欄目的推波助瀾下,強烈勾起了億萬中國人的古詩情結或者說唐詩情結。我們的教育,尤其是語文教學責無旁貸地將充當起排頭兵和主力軍的角色。但詩歌教學不可能轟轟烈烈的搞成一場視聽饕餮盛宴,更不可能去打造幾個知識網紅去吸引受眾的眼球。學詩需要的是學習主體的冷靜的態度和能坐冷板凳的執著,從對詩句字面文字的正確理解,再到意境或詩意的發掘,對語言形式的整飭和音韻的和諧的體味,對詩歌思想情感的準確把握,最終落腳到詩歌中所傳達的優秀民族精神的深入到自身血液和骨髓中去,成為我們為人立世的原則,我想,這樣的古代詩歌教學才是完整而又實效的。
一、古代詩歌教學中思想情感的把握
詩歌不同于小說,散文,喜劇,它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可見,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毛詩-大序》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南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性情也”。古詩能否讀懂,關鍵就在于對詩歌思想情感的正確把握。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快速準確地把握思想情感呢?
1.盡可能多地了解創作背景
中國古詩篇幅短小,一首詩歌可能就是詩人某時某地的一種心情的反映或表現,因此,掌握詩歌創作的背景極其重要。也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脫離了某首詩歌的創作背景去解讀,終究是膚淺甚至是曲解。很遺憾,高考很多詩歌鑒賞題只給作品,有點為難學生,答案解讀公式化,表面化。要想全面客觀把握一首詩歌的思想情感,我們應盡量的查尋并可能多地掌握詩人創作背景。知人論世,方可準確全面地理解。
2.準確抓住詩歌的感情基調
詩歌的感情基調通俗一點說,無非就是喜怒哀樂等人之常情。愁苦出詩人,憤怒出詩人,人在得志快樂時,是很少提筆的,中國的古詩尤其如此,我估計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詩歌的情感基調都是壓抑低沉等負面情感。詩歌的思想也許隱藏得較深,但情感的流露卻是明白清楚的,不會隱晦曲折,可以引導學生從標題,正文里找到表明作者思想情感的詞語,如“愁”“孤”等形容詞以及“空”“自”等副詞;景物是情感的載體,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可以通過景物的冷暖色調或時令色彩來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緒。此外,我們也可以對詩中的用典,甚至是對詩中人物形象的舉止描寫去把握情感基調。
3.找出情感緣由,把握詩歌的思想
幾乎在很多古詩歌教學論述中,把詩歌思想情感混為一談,不加區別。其實,一首詩歌的情感相對容易把握,但思想較為復雜。比如,中國古詩中抒發“愁”之情的名篇很多,但為何而生愁,卻是情由種種,有思念而“愁”,離別之“愁”,亡國之“愁”,壯志難酬之“愁”,其實愁的緣由便是詩人所要表現的思想。這樣看來,詩歌的感人之處,思想是要大于情感的。
二、發掘和傳承古代詩歌中優秀的民族精神
有人說中國是詩的國度,這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詩歌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始終居于正統地位。當然,詞這種文學樣式,我們今人也把它視為詩歌一種的體裁。但在古代,二者是有嚴格的區別的。讀古詩多了,不少人會對古詩的思想情感產生一種千篇一律的感覺,甚至有人在指導學生答詩歌鑒賞時,用很精煉的語言試圖概括幾乎全部古詩的思想情感,如: 憂國憂民、建功報國、懷古傷今、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思鄉懷人、長亭送別、思鄉念親、相知相思、別恨離愁等等。應該講由于受到時代的局限,中國古詩的思想缺少的深邃宏大的對人類的命運整體性架構與思考。古代詩歌教學,不能神話或美化詩歌的價值,引導學生傳承的應是緊跟時代的優秀的民族精神。我認為,教授中國古代詩歌,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發掘傳承優秀的民族精神。
1.熱愛國家的民族情懷
從屈原的《離騷》一直到清末的丘逢甲《春愁》,愛國主義的情懷始終是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的主旨。特別是在民族矛盾尖銳的兩宋王朝,以陸游,辛棄疾為代表的愛國詩人眾多,愛國詩篇數量眾多,在文學上史熠熠生輝,是我們青年人永遠仰望和繼承的。
2.關心民生的現實主義情懷
學而優則仕,中國的絕大多數詩人,都有仕宦的人生經歷。身處朝堂,關注民生,令人感動。如韋應物的“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 《寄李儋元錫》),讀白居易的“今我何功德,吏祿三百石”(《觀刈麥》)。青年學生就要樹立造福天下蒼生的宏偉抱負,把個人的理想與民生的幸福緊密結合起來。
3.同情弱者的人文主義情懷
有人說,看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就看它對社會底層以及弱者的態度。是無視,還是傲慢,抑或是羞辱壓榨?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極其質樸,寥寥幾十個字,卻是國人最能耳熟能詳的幾首唐詩之一,原因何在?值得深思。白居易的《賣炭翁》讀起來也許比《長恨歌》更能震撼人心。同情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永遠是全人類的普世價值。
4.流連山水美景的生態倫理情懷
中國文人大多喜歡流連于山水美景之中,把對自然景物的精雕細繪與自己的人生感悟完美的結合起來,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表達一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觀。當代環境問題愈加突出,我們開展的環保理念其實本質上還是對自然的一種無休止的索取和利用,自然和人平等,和諧的,而是對立的。讀中國古代的山水田園詩,從謝靈運、陶淵明、王孟詩作,我們讀出的應是對大自然的一種敬重,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甚至是在自然面前的人類應有的一種自卑,自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