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妍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湘湖小學 浙江蕭山 311207)
基辛格在《論中國》提及:“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在與病毒的搏斗中,我們見證了責任與擔當,見證了忘我與犧牲,更見證了中國速度、中國力量[1]。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疫情之下如何順應形勢,充分利用網絡實現學生的德育教育成為小學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德育工作一直受到高度重視,小學德育工作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然而,小學德育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2]。
疫情來勢洶洶,小學生的假期在不斷延遲,在陽光下奔跑、和小伙伴拉手、去學校上學等往日再尋常不過的事,如今卻那么令人期待,“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從說教變為體會。“停課不停學”,古有鑿壁偷光,今有村口“偷”網的山區孩子堅持學習,更有在方艙醫院里為高考拼搏的學生。但對很多孩子而言,面對的是舒適又無人監督的環境,種種娛樂放縱的誘惑。于是,有的孩子開始偷懶了,把自己劃進了“網課學困生”的圈子。一上課網速就不好,沒有攝像頭,一提問就全員閉麥,上課的時候吃零食、躺被窩、時不時還傳來王者榮耀的聲音。這次疫情之后,學生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自律的越來越優秀,反之不自律的,各種糊弄老師,便遙遙落后。我想在這樣的特殊時期特殊環境下,在孩子多元的成長面前,世界上還有一些人與事值得去學習、領悟、珍視、動容,這樣的深層教育更會影響孩子們的一生[3]。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當今社會已進入了大數據時代,信息時代給人們帶來極大便利,如網上購物、上課、工作等等,小學生借助網絡足不出戶便可知曉這大千世界。疫情期間,小學生借助平板、電腦、手機等設備進行在線學習,做到了“停課不停學”。但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尤其是某些虛假、消極、暴力等信息會對學生產生誤導;還有當下熱門的短視頻,以短、奇、趣等特點吸人眼球。疫情期間,很多家長已陸續復工,家中無人監管,小學生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網課期間很多學生打著學習的幌子,沉溺于游戲、短視頻,崇拜影星、偶像、歌星,對投身于抗“疫”一線的英雄卻知之甚少。這類消極現象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較大困難,他們在學校及課堂中所學習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被拋之腦后,小學德育的處境更為艱難[4]。
現在,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他們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尤其還有隔輩親的情況,他們在家中唯我獨尊,備受家人的嬌慣和寵溺,很少受到壓力,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極弱,面對困難及挫折手足無措,甚至會出現極端行為。疫情以來,孩子在家時間增長,家長束手無策,很多同學養成不良生活習慣,如作業投機取巧、做作業拖拉、沉溺手機、生活懶散等。平時在校表現還不錯的孩子,開學后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有時提出意見,他們會很沮喪,甚至哭鼻子,不能正確看待自己。家庭與學校德育教育的缺乏,讓孩子無法正確面對挫折與壓力,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就學校教育來看,學校德育形式單一,學校是實施德育的主體,但學校的“德育行政化”過多,只是花費了很多精力去迎接各部門布置下來的“考察”,未能和其他課程的教學內容有機融合,致使德育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學校未能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德育網絡,很多老師認為德育只是班主任負責,其他老師則無須過問。學校德育方法單一,仍照本宣科,以知識灌輸、說教為主,采用品德評價、榜樣示范等方式,未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較少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學生缺少實際的道德體驗、道德感悟,教與學的脫節,造成學生有時只是表面認同,但在行動上卻背道而馳。另外,很多學校更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德育教育的投入較少,針對學校德育的師資缺乏,小學德育教育工作多由其他學科老師兼管,并沒有培養專業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很多都是班主任兼課,未深入研讀教材,而且德育課時常得不到保障,經常存在德育課被擠占的不良現象,老師只管教書,“育人”則被擱置一邊,從而對小學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帶來了一定的影響[5]。
就家庭教育而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但是很多家長思想觀念落后,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略對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這就造成了孩子從小缺乏德育教育。更有甚者,有的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認為學校能教育好孩子的一切,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們作了不好的示范,對他們以后的成長造成惡劣的影響。
總之,當前我國的學校、家庭與社會教育之間的聯系并不緊密,常常學校進行正面教育,家庭采取現實態度,而社會則提供反面教材,使得小學德育教育成效甚微,小學生則表現為無所適從。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正確看待網絡對學生的積極作用,引導學生科學使用網絡。一味禁止很容易使同學們產生抵觸和逆反心理,我們要鼓勵學生使用網絡,引導學生學會分辨網絡信息,避免有害信息的影響。為了幫助孩子構建綠色的網絡環境,家長也要多加引導,教會學生利用網絡學習,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是非觀。我們可以教會學生如何利用網絡查找資料,也可以讓學生借助網絡展示自己,趨利避害。
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探索新的德育方式,如建立專門德育網站,開設德育論壇、貼吧,也可借助視頻講解或者制作PPT、FLASH動畫、微課、智慧課程等,在班級管理中借助班級優化大師來追蹤學生在校表現,并借助數據更科學的了解孩子的發展情況等,從而打破傳統說教式的德育教學模式,不斷利用網絡實現德育教育。信息化時代,學生更關注國內外的新信息、新動態,時事進課堂也是新時期德育工作的必然趨勢。教師可深入挖掘德育課程資源,從人們關注的時事中遴選一些典型事件,并帶領學生對熱點事件進行分析,挖掘事件背后的道德本質,不斷滲透德育教育。在全球戰“疫”的大背景下,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全球疫情的發展,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關心國家命運,培養家國情懷[6]。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特殊階段,無論心理還是生理上都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對于教育,我們要學會寬容與適當的懲罰,如學生在網課期間因缺少監督,自律性差,在家中沉溺手機游戲、短視頻,做作業都潦草應付。學生其實知道自己的錯誤,這時單純批評并無效果,教師如若能保護他的自尊,多鼓勵并相信他,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不僅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提升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會更加自信、陽光。因此,該寬容時就要對學生寬容。在寬容的同時,教師也要在適當的場合學會懲罰。但懲罰絕不是體罰,更不是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總之,只有在正確的環境下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德育,小學的各學科教學過程都應有機滲透德育功能,如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都應成為德育的平臺,無論是課堂管理,還是日常與學生的接觸中,針對學生的品德表現都可隨機展開品德教育,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們受到優秀品質的熏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當然,教師要時刻注意的儀表態度、言談舉止和待人處事,發揮好模范表率的作用。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德育教學的內容要與學生平時生活緊密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德育實踐活動。這樣,不僅會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學習和體驗更多的知識,在實踐中感受道德標準與行為。作為教師,一方面,可借助主題班會、重要節日活動以及各類文體活動,圍繞價值觀、道德、心理、法律等內容開展教育活動。這學期比較特殊,孩子們經歷漫長假期后,終于回到心心念念的校園,通過開展《開學第一課》《尊重自然》《致敬抗“疫”英雄》等主題班會,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們思考自然與生命、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樹立正確價值觀。另一方面,可以舉辦主題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小學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戰地野炊、春耕插秧、軍訓、春秋游等。既讓孩子們度過了愉悅、難忘的時光,又培養了孩子們友好交往、互相謙讓、團結合作的意識。相較于課本上的枯燥知識,這些活動更能讓學生受益一生。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最完美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連接點,教育離不開學校,但教育不能只靠學校。家長扮演同樣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更是孩子成長成才的終身教師。小學生,除了在學校,大部分時間在家里。學校應提高家長重視程度,對家長開展德育指導工作,如在家訪、家長會、網站上開設家長專欄、定期組織家長參與形式多樣的德育講座等。向家長宣傳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引導用正確的觀念和科學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如有些孩子在校表現很好,但一旦沒有老師監督,便出現很多不好的習慣,尤其網課期間。因此,家長應與教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并積極配合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而探討更好的教育模式,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培養。學校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將德育工作表現與業績作為教師工作業績評估的參考指標,進而將思想品德教育作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做到德育與智育的統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社區街道是開展社會教育工作的基層單位,學校要積極爭取社區組織對學生德育工作的支持與幫助,通過參與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共同建設和維護美好的社會德育環境。
小學德育教育是一項長期且反復的教育過程,要真正做好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讓學生脫離課本,真正從思想和行動上做一個道德高尚的好少年,需要學校、家庭及社會的共同參與才能夠實現。當下,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認識到疫情以來德育工作中所存在的具體問題,才能針對問題展開實踐探索,這樣才能夠保證學校德育工作的與時俱進,才能夠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全面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