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梅
(重慶市江津區海匯小學校 重慶江津 402284)
正如古代著名詩人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的書多了,自然寫作能力也會隨之提升。你所讀的每一本書都不會被浪費,因而在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該有這樣的基本自覺,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去在閱讀文章、閱讀古詩詞中養成思考的習慣,做到讀寫結合[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但在顯示教學中能把讀寫結合很好進行運用的卻不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①沒有理解課程標準中所強調的核心,不能在教學過程中把讀寫結合運用到課堂中;②在閱讀和寫作中不能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畢竟寫作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是有難度的作業;③小學生并不能很好地去理解文章或古詩詞里所蘊含的文學內涵,教師也沒有及時給予解答。閱讀和寫作是語文學科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去講課。筆者在這里提出幾點比較有建設性的建議。
在小學語文部編教材中強調閱讀與寫作同等重要,十分重視習作練習,即寫作能力。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制定正確的教學方法,就必須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和部編教材的要求,以讀寫結合的方式去制定正確、有效的教學方式[2]。
在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增添了不少古詩詞和韻味無窮的課文。古詩詞中有許多無窮的意境,教師在給學生講授這些的時候有意識地啟發他們去思考如果自己處于這種語境下將會如何寫作。例如:在講授《望天門山》一詩時,教師引導學生在看見楚江沖斷天門山時會有怎樣的感受,會怎樣描寫。再如,在講到小學課文老舍的《北京的春節》里“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在守歲。”這一段落的時候,語文教師就可以就這一段話讓學生們說一下這句話里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有什么樣的含義。還可以讓他們都講一下自己每年是怎么過除夕的,家里和街上與平時有什么不同,讓他們充分的討論后可以給他們布置一個小作文。讓他們以除夕為主題寫一篇作文。這樣就在潛移默化中運用了讀寫結合的方法,有利于啟蒙學生們對于語文的理解。
閱讀和寫作本就分不開,就算是高中生寫作文也需要素材,更別說剛接觸寫作的小學生了,他們正處于被啟蒙的階段。小學生對于寫作就像是一張白紙,一切都需要老師去引導,這時候小學語文教師的責任就是去制定正確有效的教學方法來講課。在部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教師在講授這些課文的時候要靈活的運用現有教材,就語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去展開想象。如在二年級《黃山奇石》一課中,讓孩子想象還有哪些形狀的石頭,它們的樣子是怎樣的,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下來。孩子們先口頭交流分享,再用繪畫日記的方式寫下來,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讀寫能力,提高了小學生的共情能力。在高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教師可以在一篇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交流作者是如何對這篇文章進行布局的,使學生在閱讀、學習一篇文章的同時來提高寫作能力。此外,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之間交流閱讀和寫作經驗。就拿寫作來說,一個班級中肯定會有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老師就可以在上課前在班級里閱讀這位同學的文章,讓同學們借鑒優秀同學的寫作方法。還可以讓學生們互相批閱作文,學生之間的能力互相差不多,這樣可以迅速找到對方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進而取長補短更快的去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語文教材從一開始到現在經歷了多次改版,刪刪減減了很多文章,也增加了不少優秀的課文。然而有些文章和古詩詞從始至終就一直在,那這部分一定是很有價值、有豐富的文學涵義和具有很強教育性的優秀的文章。這些文章和古詩詞就是經典,語文教師在講述這些部分的時候一定要用心去講述,把所蘊含的感情、意義、影響和其中包括的文學知識都講述出來。例如,修辭手法、表達技巧和典故運用都在課堂上講授給學生。引導學生去理解去品味其中所包含的文學內涵。例如,朱自清的《匆匆》里的“過去的日子輕如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作者用煙和薄霧比喻自己逝去的八千多個日子,形象而生動,比喻奇特,令人不禁為之動容。“吹散了、蒸融了”表現出日子就是這樣稍縱即逝。這樣的優美的句子值得去細細品味。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小學教師在講述這樣的經典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去理解去品味它,并從中獲得啟發,最后達到在閱讀中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目標[3]。
綜上所述,閱讀和寫作是語文里最重要的部分,同時也是最難的部分。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深入研究小學語文部編教材的基礎上,以讀寫結合為核心去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小學生在跟著老師學習課文的時候就不知不覺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小學生正處于思維最活躍的階段,小學語文教師不要拘束于傳統死板的教學方式,一定要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里學習。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