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蓓 Rashad Yazdanifard
(1.馬來西亞科技大學(Malays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西安財經大學 陜西西安 710100)
部分教師并沒有幫助高校大學生培養就業意識的意識,對于自己的工作也沒有太高的要求,只是按照相關的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即可,缺乏一定的自我提升意識。并且,筆者在研究中發現,有些高等院校的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甚至不盡心盡力的完成工作,只是按時上下班,對于學生缺乏足夠的耐心,同時忽視了在教育工作中面臨的各項問題,以致在學生的新生入學教育中缺乏就業意識的培養。
就業意識的培養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校大學生就業意識的培養。對于許多高校大學生來講,由于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不同的學生會對自己的就業方向有著不同的規劃。教師唯有提前了解情況后,才能夠更好地對于學生的就業意識進行培養。但在當前階段,我國的大學生就業意識培養并沒有完善的措施。
由于相關人員缺乏對高校大學生就業意識的培養意識,所以大部分的就業培養舉措都是針對學生日后的工作中出現問題進行的調整。而這種調整,也基本上是有“針對性”的調整——即根據本校畢業后的學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指導。由此可見,相關人員缺乏對高校大學生就業意識的培養意識,時效性較差,總是在做著一些低效率的,甚至是無效的培養工作。這就導致高校大學生在日后的工作目標不明確,工作失誤頻發。
雖然當前階段我國注重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教育質量的理念,但是在大學生的就業意識培養方面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和相關規定。這也間接性的導致了相關人員的培養意識不足的問題。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體系,也導致一些教師在面對問題時,不知如何有效解決的狀況。[1]
“萬事開頭難”。在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意識培養中,高校大學生首先最需要的就是一位優秀的教師的指導。學生在入學以前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和理論知識的灌輸,對于就業意識方面的理論缺乏一定的了解。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方面沒有明確的規劃,在大學生活中出現了冷漠、高傲、享樂主義等不良行為。這些都對當代青年的健康發展造成了阻礙。因此,在高校大學生的入學教育中,就業意識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在這過程中,首先需要一位優秀的教師進行指導和訓練。其次,高校要配備完整的課程和相應的環境,在校園內部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發揮“環境潛移默化影響”的作用。[2]
首先,針對高校學生的特點,教師把黨和國家對青年大學生政治、思想、法紀、道德和心理方面的規范或要求,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影響和工作,使之轉化為大學生的品德,把大學生培養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教師要進行相應的實踐課程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理論的教育。例如,學校可以定期開展養老院的志愿服務課程,讓學生深入到實踐的活動中,在實踐過程中體驗思想理論教育。或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間幾人結對,進行課上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PK;在課下,高校學生有很多的課余時間。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與其他學校展開思想理論政治比賽;學生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本校范圍內展開專業的與非專業的思想理論比賽。如果有條件,教師也可以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報名參加全國性的思想政治理論比賽,與更加職業的選手相互交流切磋。通過多項實踐活動,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樹立自己的就業目標。[3]
僅是依靠高校學生和教師的力量還是不夠的。如果沒有國家層面對于高校大學生就業意識的培養,不管高校學生與教師多么努力,都是徒勞的。為此,國家與政府層面可以加大地方高校間的交流,讓職業性的教師間互相交流切磋,召開論壇會,讓教師間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言論,吸取別人的經驗,從而更好地促進高校大學生就業意識的培養;也可以聘請專業的講師到各高校進行就業理論的講述,聽一些專業講師的經驗,對于教師課程講述也是有幫助的;或者還可以加大資金支持,推動本地各個創新創業比賽的開展,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創新創業課程的學習與訓練中去,吸取更多的經驗,以促進高校大學生就業意識的培養。[4]
在入學教育引入就業教育是一個重要的嘗試,良好的開始可以為今后就業工作的良性開展奠定基礎。高校學生工作者應該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開展新生調研,以職業發展規劃為主線,構建全面、系統、長效的就業意識培養、就業能力提高的體系,通過社會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推動高校大學生就業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