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艷
(江蘇省灌云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連云港 222200)
電工電子技術主要包含電子設備、電力生產等方面[1]。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對電工技術進行優化,從而形成全新的電工技術。電工電子技術是在已有的電工技術上發展而來的,能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讓電子設備、電力生產等技術智能化,從而提高電工技術的工作水平,確保生產安全。
電工電子技術的集成化特征主要表現在其以基片為依托,借助信息技術對電氣設備中的器件進行整合[2]。集成化主要解決了以往電氣設備不能緩存的困境。電工電子技術集成化的途徑有以下三種:一是在普通的處理器設備中,二級設備被植入到一級設備中,從而完成集成;二是在信息技術的器件中,二者能夠通過并聯共氣壓的形式完成集成;三是在原有的基片上安裝單元型器件,就可以不再另外安裝其他器件了。從整體上看,電工電子技術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對單元型器件進行整合。
高頻化以集成化為前提,能夠不斷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對變頻器和調速電路中的晶體管進行分析,筆者發現,晶體管具有較快的開關速度和較強的承受能力。在電工電子技術中,高頻化可以提升晶體管的輸出,從而提高設備的運行效率。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有明顯的特點,知識理論性比較強,且很多是枯燥乏味的。教師應該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電工電子課程中的知識都是比較基礎的,主要是對電路的分析及模擬電路——這是工科專業方面的知識,實用性比較強,適用范圍很廣。電工電子技術課程中的知識比較龐雜,知識點比較細,但知識之間是存在聯系的,內容也是連貫的。因此,教師在講授知識時要注重將知識聯系起來,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教師在電工電子技術教學中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教學觀念比較滯后。有些教師沒有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沒有適應課程變革,也就不能提高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非常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不重視實踐教學,沒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有些教師教學素養比較低,不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也不能有效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素養。
電工電子技術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學生需要認識到,只有降低器件的損耗,提高運行的速度,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學生可以在實驗中了解器件的正向降壓與電流存在的關聯,通過降壓減少器件的損耗;在實現全控化和集成化的前提下,器件的開關速度能夠不斷加快,從而降低開關時的損耗;當器件的損耗處于非常低的狀態時,運行速度就能不斷加快。學生在實踐中,能夠了解到全控化是從晶閘管向自關斷器件轉變——這是在功能方面的一大突破。
在實踐的基礎上,學生已經認識到自關斷器件是實現全控化的基礎。與以往電子器件更換電路相比,在電子技術中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將電路不斷簡化。電子技術在完成全控化、簡化電子設備后,全控化的器件與系統能夠不斷提高系統的工作效率。學生也會認識到電子技術的原理就是機電一體化。在電子實驗過程中,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提高系統的工作水平,將信息技術與電工電子課程整合起來,讓電工電子技術更好地應用于生產、生活,從而緊跟先進產業的發展趨勢。
在信息化時代,教師要注意將信息技術與電工電子技術整合起來,制定信息化教學目標。這需要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樹立應用信息技術的意識,緊跟時代發展潮流。雖然電工單子技術教學存在很大難度,但以往的教學模式明顯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將知識動態化、具體化展現出來,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
在講解發電機的結構和運行原理時,教師如果只是口頭講述理論知識,就不能讓學生加深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輕松學習知識。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現發動機的剖析圖,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發動機的部件和工作原理,從而對這部分的知識理解得更深刻。
教師將信息技術與電工電子技術整合,可以不斷優化教學內容。電工電子技術這門課程中有電路分析和電氣控制技術方面的知識。由于這部分知識比較豐富,教師就應該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讓學生掌握電路構成及電壓、電流流向等知識。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展現知識,能夠根據學生學以致用的素養和學習情況優化教學內容,有重點地講解知識,幫助學生輕松學習。
電工電子技術中包含很多比較抽象、復雜的知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講授知識,能讓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實訓方面的知識對學生以后的發展有很大幫助。教師在電路焊接及安裝調試等實訓類知識的講授中,應該讓學生明確具體的操作步驟。但有些學校的設備是不完善的,不能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可以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具體操作步驟,讓學生反復觀看實驗,從而掌握科學的實驗操作方法。
本文分析了電工電子技術的特征,提出讓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對電工電子技術完善認知,從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在講授電工電子技術知識的過程中,受各種教學因素的影響,教師可能會面臨教學效率低的困境。教師將信息技術應用到中職電工電子技術課程中,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