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娟
(甘肅省慶陽第一中學 甘肅慶陽 745000)
當前,網課已在全國乃至世界推廣,成為社會的熱點,受到了廣泛關注[1]。如何更好地讓網絡教學發揮作用、為教育服務,實現特殊時期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并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的推廣利用,已成為教育界重要的新課題之一。
大規模網絡教學目前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在具體實踐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些教師對網絡教學適應良好,在實時授課中能及時把時事內容和課堂知識結合起來。相反,許多教師對網課的認識不足,只是死板地把往常在傳統課堂上講授的內容照搬過來,忽略了網課的特殊性,也沒有進行知識的再更新與再完善,忽視了與時俱進的教學原則[2]。另外,網課的教學安排大多依賴于單科教師自身,導致同年級各班之間課程不同步的現象時有發生。
網課的技術操作完全依賴于寬帶網絡架構[3]。但是,我國目前的智能電視和計算機普及率仍然不高,遠程教學信息傳輸的質量和穩定性也有待提高。事實上,教師開展網絡授課的主要工具是智能手機,課程實時影像的質量和穩定性完全取決于智能手機的配置。而且,無線網絡和移動數據網絡的上網費用不菲[4],而我國許多不發達和欠發達地區還沒有普及寬帶,人們還負擔不了高額的上網費用,這些都嚴重制約了網絡教育的發展。
線下上課時的提問、答疑、黑板算題、齊讀等環節的課堂氛圍都是網課無法實現的。雖然各個學習軟件都在網課教學中開發、應用了實時交流、連麥等功能,試圖增加網課的互動感。但是,這些始終無法改變網課缺乏面對面互動、缺乏吸引力的本質,造成了線上教育在課程設計上無法回避的一道鴻溝。
釘釘之類的網課應用是從辦公軟件“半路出家”的,本就與教育行業有差異。網絡技術從業者又習慣于從技術出發,很少能從教育的角度去研發技術。而飛速發展的網絡技術更使教育專家力不從心。部分長期執教、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對網絡技術不適應,甚至是“網盲”“機盲”,導致其專業能力無法在網課教學中體現出來。
共享是網絡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網絡準入門檻低,導致現有學習資源十分凌亂且分散,內容也是新舊夾雜。學習者在查找資源時往往十分頭痛,因為篩選有用的資源是一個麻煩且漫長的過程。隨著科技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習將建立在豐富的資源基礎之上,優化與更新網絡教學的學習資源成為彰顯其先進性和高質量的基礎。
學校、機構及教師都要秉持為學生學習提供便利的原則,完善各課程內容的知識點、重難點資源,更新課程的新知識、新變化,淘汰那些陳舊的課程,刪除重復率過高的課程,拓展課程的內容,幫助學生掌握課堂內容,積累豐富的知識,開闊視野。只有這樣不斷優化課程資源,教育者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實現培養綜合性優秀人才的教育目標。
很多網絡教學僅注重教學內容的呈現和講解,沒有很好地設計學習環境和學習活動。基于網絡進行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授課模式,是依賴于網絡技術支撐的,區別于傳統課堂教學,學生也不受具體的時間或地點(如教室等)的約束、限制。因為教師沒有現場輔導,也不能實時得到學生的反饋,所以,在目前的網課應用中,教學評價仍處于空白狀態。
要確保網絡教學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完善教學評價反饋機制是必不可少的,并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網絡教學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要重新建立完善的網絡教學評價反饋機制,從師資隊伍、教學策略、教學效果等方面設計全方位的評價方式,并設置反饋系統,暢通學生的反饋渠道,使教師和學校能夠快速、及時調整教學方向。
網絡教學與傳統課程相比,最大的劣勢就是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不足。未來,教育者勢必要依托網絡開放性、交互性的特點,建立新型的網課互動模型,從而支撐網絡教學的環境。一方面,網絡教學互動平臺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既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便于教師對教學計劃、進程、內容及時進行調整,也能讓學生的疑問得到老師的及時指導,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另一方面,網絡教學互動平臺可以滿足教師和教師之間的學術交流、溝通探討需求,使教學進度統一化、教學內容一致化,使教學資源得到合理配置。
同時,一個有效的網絡教學互動平臺可以打破傳統教育中校與校、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教育門檻。優質的網絡資源可以通過網絡有效互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徹底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
網絡教學的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目前,我國的網絡教學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社會各方應共同努力,從師資、教學、平臺等入手,共同探索,逐步實現真正的網絡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