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舒婷 張心宇 李杰
摘? ?要: 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高校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高校英語教學受眾廣、持續時間長且為外來語教學,加之學校、教師、教材、教學方法等多方面不足,使中華文化認同融入高校英語教學面臨一定的挑戰。因此要提升學生文化品味,涵養文化自信,在強化全社會中華文化認同意識的同時,提高教師政治素養,完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
關鍵詞: 中華文化認同? ?挑戰? ?英語教學
隨著互聯網和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學生擁有更為廣泛的途徑接觸西方事物。西方文化涌入我國,與中華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多元的文化選擇,而且使我國在文化建設、意識形態建設領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英語教育受眾廣、持續時間長,是學生接觸英美等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如何將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恰當地融入高校英語教學中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中華文化認同教育融入高校英語教學的必要性
1.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始終是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是學校教育乃至終身教育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提倡愛國主義精神,樹立集體主義思想,引導群眾不斷增進愛國家、愛集體、愛社會主義的觀念。青少年時期是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青少年性格不成熟、易沖動、分辨能力不強,易受外來因素影響。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大多接觸的是外來文化,要發揮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學校、教師就要加強思想引導,規范內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學生自覺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蝕。同時,在英語教學中廣泛開展和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重要內容之一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過愛國主義文化認同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觀和國家意識,使學生正確認識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穩步推進新形勢下高校意識形態建設。
2.中華文化認同教育融入高校英語教學,有利于構建本民族文化認同意識,提升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更好地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是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是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中華文化認同教育,對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英語教學不僅局限于英語專業學生,還涉及其他文、理、工科專業,受眾廣泛。英語語言的通用性及學生就業領域的廣泛性決定了人才只有在熟練掌握英語語言的同時,具備良好的中華文化素養,才能更好地進行國家優秀文化和思想價值觀的對外傳播,提升我國的文化話語權,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能否將中華文化認同教育融入英語教學中,關系到我國能否講好中國故事,能否更好地讓中國文化“走出去”。
3.中華文化認同教育融入高校英語教學,是英語教師“教學相長”,提高教師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要具備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還要在思想道德、政治修養、心理健康等方面有著深入的研究。上海率先提出了“課程思政”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思想政治課的專屬,更應貫穿學科建設、課程實施的全過程。高校英語教師從接受英語教育到進行英語教學,時間長,領域廣,不僅研習英語語言知識,而且長期耳濡目染西方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西方理念、價值觀的影響。將中華文化認同教育融入英語教學,不僅強化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文化認同意識,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思想、理念上的洗禮。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做好老師,要有道德情操。老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條件。因此,我們應該在英語教學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將中華文化認同教育作為提升職業素養的抓手。
二、中華文化認同教育融入高校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意識薄弱,浮于理論,缺乏實踐。由于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西方國家影視作品中蘊含的價值觀對我國傳統文化和理想價值觀產生了一定的沖擊,部分青少年、學者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文化認同感低。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將其融入英語教學,發揮文化育人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助于高校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在無形中滋養師生心靈、涵育師生品行。但目前,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對“課程思政”浮于理論研究,真正實施時,政府、學校主要關注思想政治課的展開,尤其對英語教學缺乏關注。在實踐上,受教師、學生、教材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中華文化認同教育融入情況不理想。
2.英語教師雙重文化身份自我定位產生偏差,政治、文化素養不全面。文化身份是某一文化群體對自身文化歸屬的認同感,其特征由一種文化群體成員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表現出來。我國的英語教師出生在中國,從小接受本土文化教育,受本土文化熏陶,擁有漢語文化背景,具備本土文化身份。但文化身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構建、不斷變化的。英語教師經過多年的英語學習和知識積累,對外來文化由陌生到熟悉,由疏離到逐漸接受,在英語教學中主動向學生傳授外來文化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這是英語教師逐步構建另一種文化身份的過程,即外來文化身份。因此,英語教師的文化身份具備雙重性特點:本土文化身份和外來文化身份。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以何種文化身份為教學視角進行授課,即如何定位自身文化身份,關系到學生能否正確認識和處理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能否提高辨別能力,對外來文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能否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價值觀、世界觀。目前,英語教學中存在教師過度強調外來文化的傳播,忽視本土文化教育而采用單一的外來文化身份的現象。
3.英語教材里中華文化內容缺失。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材仍是教師講授和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目前我國高校英語教材存在中華文化缺失現象,文章幾乎全部選自西方作者,即使有中西文化的對比,中華文化也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以《新時代大學進階英語1》為例,全書六個單元,只有一個單元涉及中國“China and the World”,主體文章為“Shame to Have Shame”,描述了美籍華裔女主人公對中國親友“粗魯”的餐桌禮儀的鄙視和嫌棄,充滿了對中國人的歧視。大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逐步趨于穩定,忽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忽略中華文化的進步,不僅限制了學生的視野,誤導了學生的價值觀,而且易造成“文化失語”現象,不利于多元文化共存和大學生文化自信意識的培育。
三、中華文化認同教育融入高校英語教學的路徑
1.轉變觀念,強化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意識,打造中華文化認同大宣教格局。中華文化認同教育能否深入發展是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高學校和相關單位對中華文化的重視,利用多媒體、多形式進行宣傳,引起公眾共鳴;學校在中華文化認同教育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學校可利用講座、外出學習、線上課程等多種形式對師生廣泛宣傳中華文化認同教育進英語課堂的重要性,引導教師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方法,創新教育思維;學校可根據地方區域文化特色,深度挖掘文化資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實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河北省滄州市為例,在體育學院教學“大學英語”課程時,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六合拳、燕青拳等納入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滄州文化乃至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通過多形式、多途徑推進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營造全社會宣傳教育格局,濃厚學習氛圍,激活中華傳統文化價值,強化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意識,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升英語教師政治素養,塑造母語文化人格,發揮榜樣的感染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要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構建中華文化認同意識,培育中華文化自信,英語教師就應對中華文化有相當的了解,并將其靈活運用到英語教學中。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交流渠道日益廣泛,各種語言文化的融合為母語文化身份的認同帶來了挑戰。英語教師在生活工作中長期接觸英語,可能產生只關注西方文化、忽視中華文化的現象。因此,英語教師必須提高政治素養,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高辨別、選擇能力,用客觀平和的心態認真審視西方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塑造母語文化人格,并付諸教學實踐,用自身的行動感染學生。英語教師只有從思想、感情上真正感受、認同到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真正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
3.融入中華文化,完善英語教學內容;進行中西文化對比教學,創新教學方法,解決教材中西文化失衡問題。高校英語教學應注重中華文化的導入。隨著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可充分運用到高校英語教學中,利用CGTN、China Daily等線上資源豐富的優勢,彌補英語教材內容滯后、單一等不足。增強學生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跨文化能力,對其進行中西文化對比教學是一種有效手段。在教學中,根據課文主題,引導、啟發學生進行目的語與母語文化之間的對比研究。通過分析、探討兩種語言文化現象,創設文化教學情境,剖析在行為、語言、思維等方面中西文化之間的異同,使學生尊重各國文化、尊重文化差異。通過中西文化對比,學生對母語文化有更全面、深刻的認識,更加肯定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強化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中西文化對比的過程也是創新教學方法的過程,通過演講、辯論、小組討論等形式,活躍了課堂氛圍,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對比教學使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中西文化在各個維度的異同,有助于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保持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主體地位,最終促進中華文化的有效對外輸出。
參考文獻:
[1]祝愛華,高鳳江.英語教學中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9(24):101-104.
課題項目:河北省教育廳2020年度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華文化認同融入高校英語教育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SZ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