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貴安
摘 要:本文根據高職院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對高職院校旅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展開探討,提出了要優化高職院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以加強對旅游人才理論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高職院校旅游專業 人才培養 教學方法
隨著國內旅游產業的日益壯大,市場上的旅游人才大量緊缺,并且隨著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旅游行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旅游新業態的出現,更是需要大量的具備旅游專業知識與能力,且具有創新創造能力的優秀人才。而當前高職院校在旅游人才培養上更注重旅游產業經營,輕視了旅游情節與旅游人文素養的培養,人文教育、職業素養在高職院校旅游專業的課程規劃中被邊緣化。
在實際的高職院校旅游專業課堂教學過程中,旅游專業涉及的內容較多,因課時有限,學生僅了解到一些淺顯的知識和零碎的知識點,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思維體系,學生難以發揮其作用。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旅游行業的需求,培養出優秀的旅游人才,本文對高職院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
一、當前高職院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一)偏向旅游產業經營,輕視人文素養教育
旅游產業近年來發展火爆,與旅游業相關的餐飲、酒店、交通等行業也逐漸發展起來,成為旅游業不可分割的部分,這是旅游經濟的重要來源,但并非是旅游教育的核心部分。旅游業的發展對人類與社會人文教育產生的有利影響才是最關鍵、最核心的內容。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育開始涉及旅游相關產業的經營與管理,教學重點發生偏移,偏離了旅游教育的初衷,這不利于旅游業的長遠發展。旅游文化、旅游心理、旅游地理資源這些人文素養,是培養學生旅游綜合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旅游教育的核心內容。但是,由于這些內容的課時不足,加上學生在學習時存在很重的功利心,不能通過旅游專業知識的學習樹立遠大的理想,影響了其后期職業生涯發展,致使旅游行業的發展現狀難以讓人滿意。
(二)知識點繁雜零散,教育方式有待完善
旅游學科涉及地理學、經濟學、文化學、歷史學、資源學、建筑學以及社會學等內容,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研究某一旅游景點的價值或開發某地的旅游資源時要運用到各個學科的知識,且要將各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才能深入地分析出其旅游價值、經濟價值、人文價值與社會價值,從而完成研究任務。但是在實際教學時,因為設置的課時有限,而專業涉及的學科較多、內容范圍較廣,教師在授課時只能簡單地一帶而過,無法深入地對每門學科的知識進行關聯性的講解。所以,學生接收到的知識就比較繁雜,而且很零散,沒有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在記憶和應用時受限制很多,難以物盡其用。
目前大部分旅游教育研究以及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注重課程知識的整合,而旅游專業需要一個有針對性的、特殊的教學方法,不但需要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更需要通過實踐來切實提升學生的能力。根據傳統的接受式的教學方法,教師依據教材照本宣科,實際的教學效果不佳。復雜的教學內容并沒有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有序的體系,學生缺乏旅游思維,自然無法利用旅游思維來指導旅游實踐活動。學校可在教學模式與教學方式上進行調整與優化,促使學生將知識進行整合,形成一個有序的知識體系,提升旅游專業學生的能力與素養,培養學生的旅游思維。
二、優化旅游人才培養模式
(一)“專業+專長”的課程模式
“專業”課程指的是高職院校所開設的課程要突出旅游專業的特點,讓學生將來可以勝任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區等傳統的旅游產業工作。借助這些工作的普遍性、服務性或管理性特點,讓高職院校旅游專業的人才在工作中凸顯自身的專業優勢。
“專長”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應對旅游行業變化,學生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旅游市場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因此,結合學生個人特點培養其專長,可以提升其在人才市場中的綜合競爭力,更好地適應溫泉旅游地產、“旅游+”等旅游新業態的發展模式。
(二)課程體系由知識構架轉變為能力構建
旅游行業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因此,高職院校旅游專業在進行人才培養時要轉變傳統的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要促使由知識向能力轉化,構建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的課程體系,實施“通識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綜合能力”的培養模式。
(三)實施“兩線四段漸進式”實踐教學
旅游專業人才培養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要立足于旅游專業的特點以及旅游行業的發展實際,設計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傳統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教學中雖然也涉及實踐內容,但是過于分散不成體系,因此可以展開“兩線四段漸進式”教學模式,即利用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合作單位開展認識實踐、專業能力實踐、管理能力實踐以及綜合實踐四個階段的學習。
三、培養旅游人才具體實用的教學方法
高職院校旅游專業培養優秀人才的教學方法應與專業特點相結合。
(一)用探究式、互動式的方式開展理論教學
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專業,在教學活動中涉及的知識較多,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效果并不佳,因此在開展理論課程時教師可以采用探究式、交流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列舉一些真實的旅游案例,讓學生就所學知識來分析與探討,這樣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采用具有旅游審美特點的教學語言
在課堂教學中僅僅依靠教材以及教學課件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思維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教師運用富有特色的教學語言。尤其對于高職院校旅游專業而言,學生將來的工作與旅游密切相關,教師的教學語言以及其所傳遞的對旅游業的評價影響著學生的觀念。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將書面語言與生動的文學性語言相結合,與流行語相結合。這樣能夠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與意識。將來學生步入工作崗位之后,其語言不但規范、專業,并且還蘊含著文學美、藝術美,可以增強其專業競爭力。
(三)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教學方法
第一,課內實踐方法。該教學方法主要針對一些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如酒店服務、酒店管理。教師可以直接在課堂上進行情境模擬,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模擬在實際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并進行現場模擬教學。
第二,社會實踐調查活動。這類課程也被稱為校內第二堂課,主要的教學形式包括社會調查、社會服務、兼職導游、旅游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
第三,實施導師制教學。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個人能力,可以在學生學習期間為其配備導師,學生可參與到導師的科研工作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協助導師開展與課題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第四,畢業實習。學生可以到校內實訓基地或與學校有合作的相關單位進行實習,并且無論是校內實習還是校外實習,都要有相應的考核機制。實習過程以及最終的實習考核都是對學生的培養與鍛煉。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在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逐漸向旅游產業經營方向偏移,輕視了人文教育對旅游行業發展的影響,旅游專業培養人才的知識體系不夠完善,教學方法需要改進。因此,高職院校要完善旅游專業的知識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加強對旅游人才理論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與素養,促使其成為社會需要的優秀旅游人才。
參考文獻:
[1]吳國琴.旅游教育人才培養研究——評《中外旅游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方法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8 (10).
[2]蔡登火.中外對比視角的旅游人才培養模式——評《中外旅游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方法研究》[J].新聞戰線,2018 (21).
(作者單位: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