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玲
【摘要】語言生態是把〖HJ1.8mm〗語言環境與生態環境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建立良好的語言環境,必須重視語言的生態環境。在開放的生態環境中,建立和諧的生態語言環境。以生態語言學理論為指導,建立和諧,開放的英語生態語言環境。
【關鍵詞】生態語言? 大學英語? 應用
語言學理論的發展不斷促進教學實踐的更新,很多教學方法的產生,都源于新的語言學理論。對于大學英語教學而言,吸收不同的語言學理論,是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途徑。本文首先闡述生態語言學的理論內涵,然后針對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生態語言學理論為指導,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一、生態語言學的理論內涵
“語言生態”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Haugen提出,他將語言環境與生態環境進行隱喻類比,這一理念強調語言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從自然生態的角度認識語言系統,認為語言的使用和外部環境是密切相關的,語言系統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結構,而是開放的系統。
生態語言學將語言和語言的使用者類比為自然界的生物有機體,而語言所處的語境相當于自然界中生物有機體周邊的自然環境。自然界中的生物,其演化規律和生存機制與周邊環境息息相關,在受自然環境影響的同時,生物也影響著自然環境。因此,生態語言學強調語言與語境的相互作用,將語言和語言使用者及其所處的環境看作一種微型的生態系統,然后針對系統內部的失調與失衡進行分析,達到語言系統的協調與平衡。
生態語言學,是基于經濟發展衍生而出的,生態語言學是從生態角度去研究、探討生態環境與語言教學二者之間的聯系的新型學科。通過生態語言學去重新定義高校英語語言學,探索并總結出英語語言學教學中自然生態與語言生態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找出語言環境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又相互作用的關系。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失衡
高校英語語言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在視聽、語言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知識和專業英語的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對語言進行學習,加強學生對英語語言的認知、理解。借助這種渠道,保持學生活動維持于動態環境中。
(一)教師與學生比例失衡
在生態學之中,一個種族的密度與環境條件的變化直接相關,存在最適密度原則,即種族過疏或過密都會對種族的發展起到限制作用。大學英語課堂作為一種微觀語言生態環境,普遍沒有達到一個最佳的規模。盡管很多高校大學英語采取大班授課,但師資力量不足的現象仍然存在。近幾年,隨著高校招聘教師門檻的不斷提高,博士學歷已經逐漸成為入職本科高校英語教師的最低標準,同時外語博士點相對其他專業來說,設置的高校也比較少,每年培養的人才數量有限。加之高校不斷擴大招生數量的總體趨勢,所有專業的學生都要進行外語學習,大學英語教師師資力量不足的現象日益顯著,教師與學生的比例呈現失衡狀態。
很多研究都表明,小班教學對于英語這門學科的促進作用,在教師人數不足,學生數量不斷增大的情況下,小班授課越來越少,大班授課成為不得已的選擇,這導致每名教師負責的學生數量過多,而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教師難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只能采取統一的授課方式,師生之間缺乏交流,使得教學效果不佳。
(二)學生個性無法得到發揮
學生本應是大學英語教學生態中最重要的主體,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主要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但在目前師資緊張的情況下,學生得到的關注非常不足,課堂往往是教師的“獨角戲”,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灌輸。
在生態語言學的理論體系中,教師和學生應該是一種動態的互相影響的關系,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開口說英語,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簡單完成固定的教學任務。學生應該不斷回應教師的要求,增強主動學習意識,在師生這種動態的交流中發現自身問題,改進不足。如果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大學教學生態系統中一定會出現失衡的情況。
(三)課程設置與實際應用脫鉤
課程設置是大學英語教學生態中的重要環節,如何開設課程直接影響教學生態的動態平衡,也直接影響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發展。目前,很多高校面對全校學生,主要開設精讀課,除了英語專業之外,其他專業的學生很少開設口語課程和聽力課程。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本質上是一種交流工具,缺乏“聽”和“說”的練習,造成學生“啞巴英語”的現象非常普遍,很多學生掌握了大量單詞語法,可以閱讀非常專業的英文文章,卻連基本的對話交流都成問題。
在大班教學中,由于學生人數眾多,教師很難與每名學生都進行互動,學生的口語輸出進一步減少,如果在課后時間不能主動練習,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外語,最后只為了通過大學英語等級考試,使用語言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普遍缺乏。
(四)教材更新較慢,教學設施不足
教材和教學設施是大學英語教學生態中最基本的物質因素,學生主要通過教材來進行英語學習。但是在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材更新普遍較慢,很多教師將同樣的教學課件使用多年,沒有根據最新的語言發展情況進行更新。很多高校也意識到教材的重要性,努力求變,結果過猶不及,教材每年都在變化,導致教師備課任務繁重。
教學設施是教學生態中的物質基礎,隨著教師和學生比例的失衡,班級規模過大,教學設備緊張。另外,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一些學校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語音室等學習資源無法滿足需求,學生網絡自學平臺建設緩慢。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生態中,語言使用者處于養分不足的狀態,系統難以達到整體平衡。
三、生態語言學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建議
(一)適當補充師資力量,控制招生規模
大學教師是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的關鍵因素,高校應努力補充師資力量,特別是很多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主的學校和專業,優秀的碩士畢業生也應該加以選拔,不能局限于博士的最低學歷要求,因為這樣的高校和專業,對于教師的科研能力要求并不高,教師以教學為主,優秀的碩士畢業生完全可以滿足教學需要。
另外,很多高校不應盲目擴招,片面追求擴大學生人數,忽視了其他因素的發展,這樣只會導致整體教學生態系統的失衡。學校應該根據教學能力進行合理招生,保持學生得到充足的教育資源。
(二)重視個性差異,激發學生主動性
在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中,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路人,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設計教學內容,以提問為導向,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教師在授課中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展示機會,通過各種主題活動,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進來,結合自身情況來進行英語學習。例如,可以舉行配音比賽,通過英語配音軟件進行,教師進行打分,評選出優秀者,給予相應獎勵,真正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還可以針對目前的熱點事件,讓學生完成英語文章,并且在課堂上進行朗讀,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
(三)重視實際應用,提高學生聽說能力
語言的不斷使用和自由表達,是保證教學生態系統達到動態平衡的基礎,僅僅停留在閱讀和寫作的語言教學,只會導致語言生態缺乏生機。在師資力量允許的情況下,高校應該面對所有專業開設聽說課程,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素質。
目前,很多企業都要求應聘者具有一定的英語水平,口語出色的畢業生在求職時會增加許多機會,高校應努力將課程設置與實際應用掛鉤,使英語教學生態得到良性發展。
(四)選擇優秀教材,改善硬件條件
高校在選擇英語教材時,應該選擇評價較高的版本,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不斷更新內容,提高教學的新鮮感,在授課中采用更多流行的視頻、音頻素材,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教學生態的良性循環。
生態語言學重視環境對語言的影響作用,特別是語言生態環境對生態主體的影響,因此,高校應該努力提高良好的校園英語學習環境。要提高多媒體教室、語音室等設施的更新完善,要提高信息化水平,構建學生網上學習平臺。
四、結束語
總之,從生態語言學角度來看,大學英語教學的優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學生、教材、教具、教室等所有因素都需要不斷完善,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一個平衡的教學生態系統。本文基于生態語言學的理論內涵,分析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論述大學英語教學不同因素之間的互相影響,通過建立良性的教學生態系統,保證學生英語綜合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曹妙麗.基于生態語言學視角下的高校英語語言學教學困境與突圍[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48.
[2]劉旭.生態語言學視野下地方高校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亞太教育,2016,(3):61.
[3]王小娟.生態語言學視域下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探析[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3,(2):123.